考研学子联系导师要懂得营销自己

考研学子联系导师要懂得营销自己,第1张

考研学子联系导师要懂得营销自己,第2张

与导师建立良好关系有三个步骤:获取信息、取得联系、巩固联系。每一步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和操作手法。但是规则和技巧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合理地包装自己,如何在接触导师、巩固人脉的过程中恰当地展示自己(这种展示更多表现为思想和精神形象),从而成功获得导师的肯定。这些都渗透着印象管理的艺术。
一、导师信息——印象管理的基础
无疑,获取导师的相关信息是学生与导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但是信息越多越好。寻找真正对考研有帮助的信息。同时,也不要太迷信这些信息。由于获取渠道不同,信息本身可能不准确,甚至错误。
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一般信息呢?大致来说,主要包括导师的经历、目前的工作情况、学术研究情况、师生关系四个方面。导师的经历主要是导师的籍贯、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目前的工作状态主要是指职称和是否兼具行政职务;学术研究是指导师发表的著作和文章,其在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学术研究风格;师生相处: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原则、要求、日常沟通,甚至指导老师生活的一些个人喜好等。这些情况主要是从日常教学和师生交流中了解到的(尤其是节日的公共活动)。在这四个方面中,“经历和目前的工作情况”是基础信息,而核心信息是“学术研究情况和师生关系”——前者关系到你的备考(尤其是复试)乃至读研后的未来学习,也是打开我们和导师沟通或关系之门的钥匙;后者直接关系到导师处理与学生关系的原则和方式,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如何获得这些信息?
途径一:查看导师所在高校和院系的主页。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了解导师的经历、工作状态和大致的学术研究。
“小贴士”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新的趋势。现在,一些大学的导师开始建立自己的博客,与外界交流。如果你选择的导师有自己的博客,不妨经常去看看。上面有很多导师工作生活的信息,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途径二:通过你所报考的学校和院系的一些相关论坛进行查询,百度、Google等搜索工具。在这些搜索工具中,各大高校的论坛是第一位的,这里会有一些关于导师的讨论,以及更多相关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如北京的水木社区、武汉的白云黄鹤社区、上海的日月光华社区等。)
路径三:通过专业学术网站(如中国学术期刊网)或图书馆搜索导师的著作和文章。学习这些文章,了解导师的学术研究。
路径四:直接联系导师。如果你住在你申请学校所在的城市,你可以抽时间听听导师的课,甚至可以试着在课后和导师交流。这是直接了解导师的最好方法。
路径五:通过身边的人。如果你有兄弟姐妹或者老乡正好是导师的学生,或者和导师有一些接触,可以了解一下以上四个方面,尤其是师生关系。因为导师的态度、原则、要求以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甚至导师生活中的一些个人喜好,都会在他与周围人的接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通过他的学生或熟人获得的类似信息,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得。
二。自我形象——印象管理的核心
很多学生在得到导师的相关信息后,迫不及待地尝试与导师的第一次接触,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自我形象的定位。这里的自我形象不仅指外貌,还指精神气质,即精神面貌。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考研期间大家和导师的接触只能是一种初步接触。留在导师脑海里的最多是一种印象,或深或浅,表现的是一种感性的形象和气质。所以,在开始接触导师之前,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
怎样的自我形象定位最合适?没有也不可能是标准答案。人成千上万,精神面貌会大不相同。但有些基本要求大致相似,如:生活积极,乐观开朗,对学习有执着的追求,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的学生,让人感觉精力充沛;执着的追求是科研必备的品质,这种执着的精神有时会感染导师,留下好印象。
在与导师接触时,如果你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长处,让导师认为你是一个“有个性有特点的好学生”,那么你就已经在考研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三、第一印象——印象管理的关键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与导师的第一次接触可以是第一次见面,第一个电话,第一封电子邮件,或者导师博客上的第一条信息...形式多种多样,但都要足够重视,一定要给导师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的第一印象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合适的联系方式和合适的切入点。
联系方式按降序排列如下:
方式1:发送电子邮件。在邮件中,简单介绍自己,表达对导师的仰慕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是拉近与导师关系的出发点。问相关的专业问题是比较好的方法。这种询问容易引起导师的注意,引发相互交流,以非常规的方式留下进一步交流的空间。
方法二:在导师的博客上发言,与导师交流(如果导师有博客的话)。在了解导师作品和文章的基础上,浏览博客内容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导师的一篇博文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让导师在博客里对你有几个模糊的印象,可以适时嵌入一些学术问题,请导师指导。
方法三:听导师讲。适时参与班级讨论,课间休息时向导师提问(如果你住在报考的城市)。这样容易给导师一个直观的印象,也容易获得导师的好感。
方法四:给导师打电话。这是最难把握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距离太远,很多考生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这个方法包含了太多的不可预测性。如果第一次电话联系不成功,再联系就更难了。建议你通过邮件联系导师,然后在合适的时候给导师打电话。
所谓合适的切入点,是指最能引起导师注意的方式。“基于问题的切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切入点。这样一来,题目的选择就很重要了。所提问题应与导师已重点关注并形成的课题相关,且必须是考生自己认真研究思考过并有一定经验的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应该是先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拙见,再说说通过导师的作品和文章获得的启发,最后说出自己思维中的疑惑,请导师指导。
“提示”和“题型切入”是初步接触导师的好方法,但需要考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导师的著作和文章有深刻的理解。太浅或太深的问题都不合适,这需要一些技巧。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你能从多个角度把握提出的问题,预见延伸的交流,这样你就能与导师轻松交流。
四。巩固联系——延续印象管理
在与导师第一次接触后,巩固联系,保持联系的连续性,以加深导师对你的印象,这一点非常重要。
借助电子邮件、博客、课堂,通过进一步交流学术研究感受和观点,逐步加强考生与导师的联系。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些辅助的方式,比如在节日里向导师表达我们的祝福。表达方式很多,但主要是电话、短信、贺卡。电话可以直接亲切地表达祝福的心情;短信比较委婉,内容可以很丰富;贺卡也是一个好方法。它们可以是网上贺卡或纸质贺卡。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纸质贺卡更加珍贵,更能沟通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贺卡要提前邮寄,确保在节前到达导师手中。
五、沟通禁忌——印象管理的雷区
这是一种辩证思维,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考生要主动与导师联系沟通,注意不要走得太远,杜绝在沟通中打破一些禁忌,以免事与愿违。
禁忌一:把隐私当成信息。了解导师的信息,绝不是探究导师的隐私,而是从导师的学习经历、工作现状、学术研究、师生关系四个方面对导师有所了解。
禁忌二:过于执着于自我形象,尤其是外在形象在交际中的价值。自我形象的建构是建立在原始自我动机的基础上的,原始自我动机是自我形象的关键。
禁忌三:第一次接触后的消极自我暗示不是很成功。有些考生在第一次接触导师后,觉得导师不够热情,或者自己表现不好,给导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消极悲观,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导师第一次接触一个陌生的学生,不会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倾向,所以不会在意他的热情。记住,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即使第一次接触不顺利,第一次表现不足也可以在进一步的接触中得到弥补。
第四:经常和导师联系。过多的接触不仅影响导师的正常生活,还会让导师产生反感,影响他对你的判断。和导师接触的不是次数,而是每次接触的质量。适当而恰当的联系是巩固联系的方法。【/br/】禁忌五:过于重视与导师接触的重要性。每个人都需要和导师联系沟通,不代表联系不上导师就不能在考研中占据主动。考研的关键还是自己学习的准备。在条件允许、精力较多的情况下,加强与导师的沟通是明智的,但不是绝对必要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是在升学考试的主战场,还是接触导师的第二战场,大家都需要先充实自己,信心满满的去战斗。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考研学子联系导师要懂得营销自己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