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法在加固处理软路基中的应用

灌浆法在加固处理软路基中的应用,第1张

灌浆法在加固处理软路基中的应用,第2张

1工程概况
广州内环路南田东段K1+229.782 ~ 427.647段(长1.8m,宽36m~40m)工程地质条件差,上部地层(主应力层)主要由杂填土(厚1.3m ~ 3.2m,平均2.0m)、淤泥或淤泥质土(厚0.64m,因杂填土结构松散(FK = 90 kPa),淤泥或淤泥质土为软流塑(FK 且淤泥、细砂饱和松散(标准贯入试验平均击数6击,FK = 100 kPa),不能满足路基上部荷载的要求,导致通车后路基沉降较大。 为保证该段路基的稳定性,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模量,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土承载力的要求,提出了该段路基的注浆加固处理方案。这主要是基于杂填土具有较大的孔隙和良好的可灌性。灌浆后,其机械强度、抗变形能力和均匀性将得到提高,整体结构得到加强。或通过钻孔将淤泥质土、粉、细砂灌入稠浆中,使土体压实置换;杂填土上完工的30cm厚6%水泥石屑稳定层是良好的灌浆保护层。
2注浆加固机理
注浆是使水泥或其他浆液在周围土体中通过渗透、填充和压实而扩散,形成浆液脉。由于地层中土壤的不均匀性,通过钻孔将一定水灰比的泥浆注入土层中。一方面,注浆孔向外扩张形成圆柱形浆液,钻孔周围的土体被挤压充填。靠近泥浆的土体受到破坏和剪切,形成塑性变形区,而远离泥浆的土体发生弹性变形,钻孔周围土体的整体密度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灌浆的进行,土体裂缝的发展和浆液的渗透,浆液在地层中形成不同方向和厚度的片状、条状和块状浆液,纵横交错的浆纹随其凝固而硬化,导致石体和土体之间紧密而粗糙的接触,并沿灌浆管形成直径和厚度交替的不规则桩。这种桩柱与夯实的地基土形成复合地基,它们相互作用控制沉降,提高承载力。
3灌浆设计
3.1灌浆标准
3.1.1灌浆后强度控制标准
要求杂填土标准值(fk)达到130kPa,淤泥或淤泥质土标准值为80 kPa ~ 100 kPa,细砂标准值大于110 kPa;;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小于130kPa。
3.1.2施工控制标准
施工控制标准是灌浆效果的保证。灌浆对象之一的杂填土,由于其均匀性差、孔隙变化大、理论耗浆量不确定,除受理论耗浆量控制外,还受耗浆量减少率控制,即孔段内的耗浆量随灌浆顺序的增加而减少。
3.2灌浆段的选择
本次灌浆分为两个灌浆段,即第一个灌浆段为杂填土区;第二灌浆段在淤泥或淤泥质土、粉和细砂范围内。
3.3浆液及配方设计
浆液采用两种纯水泥浆,第一灌浆段水灰比为0.5,第二灌浆段水灰比为0.75。如果杂填土中的局部孔隙较大,导致灌浆过量,则采用水:水泥:细砂= 0.75: 1: 1的水泥砂浆进行灌浆。
3.4浆液扩散半径(R)的确定
杂填土由于均匀性差,其孔隙率和渗透系数变化较大,仅用理论公式计算浆液扩散半径显然不合理。根据大量经验数据,暂定R值为1.5m,R值待现场灌浆试验后再确定。
3.5灌浆孔的布置
灌浆孔呈梅花形分布。假设注浆体厚度B为1.66米,注浆孔间距L = 2×(R2-B2/4)1/2 = 2×1.52-1.662/4)1/2 = 2.5米,排距RM。
3.6灌浆孔深
根据工程勘察资料,暂定孔深3.5m ~ 6.0m,平均约4.5m,以孔底至粘性土层为准。
3.7灌浆压力
由于灌浆压力与土的重量、强度、初始应力、孔深、位置和灌浆顺序有关,且这些因素难以准确确定,故本次灌浆压力通过灌浆试验确定。根据相关公式,第一、二灌浆阶段暂定灌浆压力分别为0.1 MPa ~ 0.2 MPa和0.3 MPa ~ 0.4 MPa,灌浆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灌浆法在加固处理软路基中的应用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