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09年考研政治基础班马哲讲义(5)

李海洋:09年考研政治基础班马哲讲义(5),第1张

李海洋:09年考研政治基础班马哲讲义(5),第2张


第四章认识论

本章的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论。前两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已经阐明了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那么,物质世界能为我们所知吗?认知的本质和机制是什么?认知的过程和规律是什么?认知的真理标准是什么?这是认识论要回答的问题。

本章的中心线索是认识的本质、过程、真理和思维方法。逻辑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本章的四个小节。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主动反映。认知的机制是信息选择和重构的过程。

第二节“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一般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和上升过程。认识实践与具体历史的统一以及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阐述“真理与价值”。真理是一个哲学范畴,标志着主客观的重合。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以及价值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价值评估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主题,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和辩证思维方法、工作方法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它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方法。

一、认知的发生和本质

(一)理解【高频命题点】的本质(一般选择题)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主动反映。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2.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积极反射理论与消极反射理论的对立。

(二)主体在认知中的作用(一般选择题)

主体的反思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过程。

1.理解包含主语对宾语的作用。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创造性的反映。

3.认识是反思和创造的统一。

在创作中反思和体悟;创造受到反思的限制。

(3)认知中的反思与信息、选择与重构的关系【考点重点与难点】(材料分析题可采用普考选择题)

1.主动反思过程中的信息转换

(1)信息是与世界物质和能量过程密切相关的普遍现象。

(2)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获取客体的信息,并通过信息转换在主体头脑中构建与客体异质同构的观念体系的过程。

转化过程:①物理信息②物体特征信息③编码信息④概念信息。

2.主动反思过程中的选择机制

(1)选择是反射体接收到物体信息时,①根据自身需要,②由于客观条件,只反映反射体的某些特征。

(2)选择表现为主体①感觉器官的选择;②思维在感知和表征中对信息的选择。

(3)认知的选择机制与反思特征并不矛盾,但都是积极反思的表现。

3.重建是实现主动反思的内在机制。

(1)重构是指主体在其思维中对客体的信息进行建构的过程。重构是主体将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观念的系统。

(2)重构与反思并不矛盾,而是实现动态反思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

4.解放思想,更新思维结构。

马克思的能动反映论鲜明地体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1)由于主体的思维结构和认知公式是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主体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思维结构,从而实现主体对客体的一致反映。

(2)解放思想,即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改变自己的思想”,在哲学上就是更新思维结构,使之跟上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一般选择题)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正确的认识和理论要指导实践;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二。认知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周而复始的辩证发展过程。

(1)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及其在认知过程中的辩证关系【高频命题点】(选择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通考抽样点)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即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然后积极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含义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相互依存。

①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主义。②感性认识需要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为了改造世界,必须认识规律,只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

3.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开,在哲学上表现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有各自的区别。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单项选择题一般考,多项选择题可能考材料分析题)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首要条件是拥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

2.第一次飞跃是否可靠,理性知识本身无法回答。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重要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不仅指导实践,也考验理解。

(3)非理性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选择题和统考选择题)

1.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觉和理性思维能力,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非理性因素包括:①情感和意志,这不是认知能力,而是一种精神力量。②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这些因素虽然属于认知能力,但都是无意识的,没有逻辑的。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动态作用。(2)归纳。(3)刺激。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性(选择题、多选题和材料分析题的一个分界点)

1.认识过程的重复是指由于认识过程中总是存在主客观矛盾,人的认识往往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重复。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意味着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本质上是在前进,在上升。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人类无尽的实践和认识,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第三,真理和价值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高频命题点】

1。真理的意义

真理是一个哲学范畴,标志着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重合。谬误是主观认知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知。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命题热点】(一般选择题和可能材料分析题)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2)就人类认识的本质而言,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3)从真理的发展来看,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的正确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包容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微粒;另一方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2)辩证转化

任何对真理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真理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则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怀疑和诡辩。

(2)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真理的特异性【重点考点】(一般选择题,偶尔材料分析题)

1.真理具体性的意义

(1)真理不是抽象的。(2)真理是有条件的。(3)真理是一个过程。

2.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关于同一范围内同一形象的判断不可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

(2)在确定的范围之外,真与假的对立是相对的。

从真理到谬误的转化:

①真理超出范围。②真理是超越还是滞后于事物的发展?③将综合真理内容相互分离。

从谬误到真理的转化:

①超过一定范围后返回。②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③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

(4)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命题热点】((一般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真理的本质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性。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性。

(2)实践的特性是指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实践人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客观关系的“桥梁”。

2.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切经过实践证明的知识都是客观真理,具有不可或缺的性质。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实践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5)价值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统考选择题)

1.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对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2.价值的二重性

价值的客观性: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的属性为基础。

价值的主观性:客体是否具有价值,应以人的需要为基础。

(六)价值评价及其量表【重点考点难点命题热点】

1。价值评价是主体在认识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

2.价值尺度

科学的价值尺度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合理的主体需要。价值尺度的确定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社会结构的区分为基础的。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价值评价的尺度。

(七)价值选择及其实现【重点考点难点命题热点】(一般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1.价值选择的多样性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多样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价值观的差异。

2.价值选择的统一

在特定社会中,人们的价值选择必然是在众多价值取向中保持一种主流价值取向,从而引导正确的价值选择。

3.价值实现的前提和途径。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的途径。

(8)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命题热点】
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原则意味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原则就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世界。

2.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两者基本相同。每一个真理都必须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东西都不应该与真理相悖。

但两者有区别,侧重点不同。它强调真理是主客观的,而价值强调客体满足主体。

3.实践意义

真理与价值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历史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知中的作用【重点考点难且易错】(选择题甚至材料分析题的一个抽样点)

思维的本质是主观的客观规律和关系,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般选择题)

1.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归纳出普遍原则的方法。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原理推断出个别结论的方法。

2.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对认识的对象进行分解,综合是对分解的不同部分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整体。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它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3.抽象和具体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①“感性具体性”只是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具体性。

②“思维的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

③“思维具体性”不同于“知觉具体性”,它是多种规定和多种属性的综合。

4.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逻辑是指理性思维,以理论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包括历史的客观实在和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它是历史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理论表征。

逻辑是一部“被修正”的历史。历史是现象序列的延续,逻辑是本质关系的展开。

(3)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统考选择题)

方法哲学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科学方法以哲学方法为指导。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李海洋:09年考研政治基础班马哲讲义(5)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