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静脉穿刺的改良方法
1.扎两个止血带:肘关节各扎一个止血带,腕关节内关穴各扎一个止血带,效果比一个止血带好。对于一些不能主动握拳的孩子,可以用它代替握拳,局部血管充盈程度满意。此法不仅适用于儿童,也适用于身体瘦弱、血管不稳、充盈不足、肌张力低、疲惫无力、无法握拳的成年人。在此基础上延伸至手背(一条止血带系在腕关节内关穴,另一条系在2 ~ 5指第一指节)和足背(一条系在踝关节内踝6cm处,另一条系在足1 ~ 5跖骨小头处)。对于有明显水肿和肥胖的患者,很难进行静脉穿刺,使用两个止血带,上下距离约15cm。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少,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缺点。容易见到回血的方法有调节器高调法,即把调节器放在靠近墨菲氏滴管下端的位置,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调法,即在调节器高调的基础上,把输液瓶挂在输液架的调节旋钮上,成功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虹吸作用,因为输液管和液体瓶内所装液体的位置降低了。当调节器设置在高位时,输液管内血液回流的空间增大,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很容易回流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
(1)血管扩张剂外用:对于周围静脉暴露不明显、血管痉挛难以穿刺的患者,用含1%硝酸甘油的棉签敷手背,局部湿热敷3分钟左右,使浅静脉迅速充盈。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明,该方法能明显增加静脉管径,增强血管充盈度,且无过敏反应。用棉签蘸取适量阿托品注射液,摩擦穿刺局部皮肤8 ~ 12次,2 ~ 5分钟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无任何不良反应和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惊厥、易激惹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次,对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穿刺困难者无不良反应。
(2)热敷:局部热敷可提高局部组织温度,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暴露静脉充盈。采用热敷局部穿刺法和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热敷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穿刺。对于指静脉穿刺和小儿腹泻引起的循环不良、静脉塌陷、穿刺困难的患者,提倡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4.非握拳穿刺法:常规静脉穿刺时,要求患者握拳,成功后再松开。在手背进行静脉穿刺时,提倡穿刺的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手掌空在手背的杯状,这样血管可以从这个部位突出,穿刺容易。此外,指导患者握紧拳头,几秒钟后半握拳(拳头中心处于空虚拟状态),也可指导患者反复握拳和松开拳头。反复握紧和松开拳头,可使手指间的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回流心脏,使手背静脉明显充盈。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进针时针与皮肤的角度较大,需将针提起。患者痛苦很大,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使管腔放气。进针后很容易刺入血管,然后血管被拉伸。穿刺时,如果针尖斜面进入血管较浅,松开拳头后,针尖斜面可能会部分或部分脱出血管,造成穿刺缓慢,穿刺处有脂肪的现象。
5.穿刺后补救:静脉穿刺时血管穿刺后,用指压穿刺部位止血,即血管穿刺后,针头慢慢拔出。当回血停止时,立即用手指按压穿刺部位,松开止血带,并用胶带固定针柄。按压手指约1s,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轻轻按压手指至液体能慢慢通过,观察约1min无外渗后停止按压,用胶带固定针头,调整滴数。认为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婴儿、老年人和难以找到血管的病人。这种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即血管穿刺后,抽血后不要停针,要将针再往前推进一点,使针超过穿刺部位,以免渗漏。静脉穿刺时,输液针应在皮肤外留1/4长度的针杆,以补救血管穿刺。
6.进针角度的选择:教材中静脉穿刺针的进针角度为20°。为了达到方便进针的目的,提高穿刺成功率,虽然研究表明一般患者可以选择45°角或接近45°角进行进针;老年人浅静脉穿刺,可35°角度进针;穿刺指(趾)背静脉,以10° ~ 15°角度进针;对于血管粗硬易滚动的老年患者,进针角度应大于40°;头皮静脉、足背浅静脉、小儿指间静脉,选择10 ~ 45°角,肘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选择20 ~ 30°角。增加针头与皮肤的角度,可以减轻进针带来的疼痛或实现无痛注射,这与对皮肤的压力、皮肤内血管和神经的分布以及皮肤的结构特点有关。
7.无痛注射穿刺法: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部分分布在表皮,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手背上有25个触点,100 ~ 200个痛点,所以患者对VP的疼痛非常敏感。有研究表明*尺静脉近端穿刺疼痛最轻,而*桡静脉近端穿刺疼痛最明显,可能与神经分布、皮肤松弛、紧张有关。减轻进针疼痛的方法还可以利用针尖刃面的锋利,穿刺时斜面略向左,以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裂,从而达到减轻疼痛和组织损伤的目的。
8.逆行穿刺:对于长期输液、血管状况差、穿刺困难的患者,可充分利用四肢外周血管,采用手背、足背静脉逆行穿刺。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限,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掌指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采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选择手背、足背血管,而不是指、趾血液回流向上的小静脉。因此,没有交通分支,将导致逆行穿刺。
9.固定方法:VP中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力学和美学原理,单面卷法比较规范,即先贴一面皮,将胶带向对面皮收紧,使胶带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散。正确的固定可以防止针刺穿静脉,并且防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入组织。
10.拔针方法: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拔针时按压穿刺部位的方法不正确或按压时间过短。皮下淤血后,静脉暴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械性压迫血管,导致血管容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血管无法继续使用。因此,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外周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拔针时,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沿静脉按压指腹。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为中心,要大于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2 ~ 5分钟,一般不会造成皮下淤血。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出针尖会造成局部疼痛或血管壁损伤。拔针时,不同的握针柄方法会造成不同的血管损伤、疼痛反应和血管周围淤血。目前认为拇指食指握针柄上下拔针法明显优于拇指食指握针柄前后缘拔针法,两者差异显著。上下拔针法可使针尖在管腔内与其保持平行,明显减少针刀对血管的机械切割损伤。
VP的成功率不仅与操作人员的熟练技能有关,而且提高VP成功率的关键是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VP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才能有效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位律师回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