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暑热症的中药防治
小儿暑热,属于中医暑热范畴,是婴幼儿特有的疾病,是我国中南地区儿童常见病之一。
小儿暑热,属于中医暑热范畴,是婴幼儿特有的疾病,是我国中南地区儿童常见病之一。长期发热、口渴、多尿、多汗或少汗为主要临床表现。这种疾病发生在夏季高温,因此得名。这种病的外因是热,内因是脾胃虚弱。中医理论认为,婴幼儿年幼,有阳有阴。虚弱不耐热熏蒸,暑邪袭肺胃,肺气失宣,所以汗闭,汗闭热不出,所以热不退;内热暑耗胃阴津,生津止渴,饮之;热伤气,气不能溶于水,小便长而频。汗、尿属阴津,异物同源。汗多则尿多,阴多则尿多则痛。结果孩子渴了,喜欢喝水。这形成了发烧、无汗、烦渴和多尿的主要症状。
此外,夏季暑热高,必湿,湿热之邪易侵脾胃。夏季——湿热相合,难愈。久病也会涉及肾气。因此,本病的病机为伤气伤津,与肺、胃、脾、肾有关。临床上可分为三种:暑伤肺胃,暑湿伤脾,上实下虚,热伤阴。但无论虚虚实实,都容易因为暑热的侵袭而损伤阴津。大苦大寒的中药材最容易化燥为阴;辛、泻,还能散、益、劫阴的药物,不宜使用。夏天潮湿不流动的东西小心点好。所以治疗的根本方法是清暑护阴,淡而清,甘凉润泽。如果肺热,比清肺气更重要;如果阴虚明显,滋补胃阴为先;脾胃虚弱者,补中益气为主法;下元虚寒者,与温阳补肾同用;若发热时间较长,邪气伏阴,则滋阴清热,通过营卫散热。
虽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空调制设备逐渐进入家庭,该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在偏远山区和农村仍很常见。笔者在粤北山区也经常见到这种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采用自拟的“香河清舒益气汤”治疗,疗效显著。方中用香薷解暑,阳气上升,加杏仁。结合荷叶,暑邪外泄,效果更迅速;菊花、连翘、蝉蜕,轻宣,沁人心脾;滑石、甘草清暑利湿;抛淡竹叶清心除烦,加强利尿之力;太子参、芦根补气、清热、生津、益气生津;地球的皮肤早就热了。诸药合用,清凉解表而不多汗,清心利湿而不伤阴,清热解暑而不过冷,补虚扶正而不离邪。所以暑邪可解,气津液可自复。
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因为这种病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一般情况都很好,没有明显的症状,高烧,精神爽快,好玩,食欲正常。久病后可出现慢性五官,食欲逐渐减退,面色苍白,体重逐渐减轻,烦躁哭闹,有的孩子在接下来的夏季仍可发病,对孩子的健康发育影响很大。因此,这种疾病的预防应引起家长的重视。预防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1.幼儿房间要经常开窗,让阳光照射进来,让空空气进来,保持健康。
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夏天多喝水,及时加减衣服,多做户外活动,吸收新鲜空空气,适应外界环境。
3.体弱多病的孩子,注意护理,不宜盛夏断奶。如果需要断奶,要注意喂养,加强营养。
4.在炎热的夏季,尽可能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尤其是前一年患过这种病的人。
5.春夏季节,婴幼儿长期发烧。排除其他疾病时,应注意本病。应早诊断早治疗,防止滥用抗生素,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延误病情。
6.大江之南,地卑人薄,湿不如热蒸。所以春夏之交,要用清凉饮料,尤其是去年患此病的孩子。每日可用鲜藿香6-10g,煎汤代茶饮;盛夏,选用清凉解暑药物,如洋甘菊、桑叶、荷梗、车前草、白花蛇舌草、冬瓜皮、西瓜皮、金钱草、荷花等。脾虚儿童可健脾补肾:太子参、白术、山药、红枣、覆盆子、菟丝子、蚕茧等。尽量防止这种疾病的发生。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