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基础财政部分考点串讲(五)
经济师考试将于2008年11月1日举行。考试临近,考生不要大量做模拟题。建议你看看之前做过的题,重点看一开始做错的。在这里,我们将中级经济师考试容易得的知识点再罗列一遍,希望对大家的期末复习有所帮助。
中间经济的金融部分——金融政策
1.财政政策功能及其类型
财政政策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功能稳定。
财政政策目标: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预算、税收、公共债务、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
一、预算政策:预算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财政收支规模及其差额上。
二、税收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提高税率,减少税收优惠;在经济萧条时期,降低税率,增加税收优惠。其次,税收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三、公共债务政策:一是通过调节公共债务的流动性来改变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性;其次,调整国债发行利率水平会影响金融市场利率。
第四,投资政策:通过调整财政投资规模,可以影响未来的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通过调整财政投资方向,可以发挥调节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
第五,补贴政策。
财政政策的类型:
一、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自由裁量的财政政策
这是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周期中的作用来划分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积极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财政政策工具。
其次,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这是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方面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
(1)在政策工具方面,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预算、支出和公共债务等。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2)在政策调整范围上,货币政策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同时,金融可以在非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在政策时滞方面,财政政策决策时滞较长,效应时滞较短;货币政策决策的时滞短,效果的时滞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利弊比较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的优势。
财政政策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具有手段多、力度大、见效快的特点。
货币政策的优势在于:通过调节货币供求总量,可以直接调节物价总水平,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调节经济运行中消费与储蓄的关系。特别是货币政策操作是一种经济行为,它对经济的调节更加温和灵活,有利于市场机制。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的局限性。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主要在于:政府干预,灵活性不大;
货币政策很难解决国民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不如财政政策直接有效。
财政货币政策的匹配类型:一是“双松”匹配类型;二是“双紧”搭配型;第三,“弹性”搭配型。宏观调控政策的“松”和“紧”,实际上是指资金供给上的财政、信贷的松与紧,即货币政策的松与紧。一般来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就应该采取“从紧”的政策措施;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就应该采取“宽松”的政策措施,扩大社会总需求。
3.中国的财政政策实践
中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适度从紧(即从紧)的财政政策,1998年实施积极(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2005年实施稳健(即中性)的财政政策。
我国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即中性的财政政策。这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第三次重大转变。
实施背景:2003年下半年以后,国民经济总体形势良好,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但供需结构和体制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内容:控赤字、调结构、促改革、增收节支。控制赤字的目的是向社会传达宏观调控的导向,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必要的。结构调整,即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投资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