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证护理-腹痛,第1张

脾胃病证护理-腹痛,第2张

腹痛是指胃脘下方、耻骨发际线上方发生疼痛的位置;它分为两部分:腹部和小腹。在此范围内的所有疼痛症状称为腹痛。腹痛是一种涉及范围很广的综合征。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子宫等内脏都驻留在腹部。三阴、足少阳、冲任、带下等经脉也沿腹部运行。腹痛可因上述脏腑经络的外感内伤、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亏虚而气滞所致。临床常见疾病有腹泻、痢疾、肠痈、虫、淋、疝、积等。西医的急性肠炎、急慢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过敏性紫癜、膀胱炎、疝气等疾病都可以引起腹痛。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过不去则痛”。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通”,都会造成痛苦。
(1)感外邪:寒、热、暑、湿等外邪侵入腹部,使脾胃功能失调,邪气滞留于中,使气机不畅,受阻则痛。其中,致病因素可以相互转化,如寒瘀热、湿热交阻等。,形成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
(2)饮食不健康:暴饮暴食,或吃不洁之物,或暴食稠辣之物,导致食积,产生湿热,或热滞肠胃,腑气不通,均可导致腹痛。《医典》中记载“饮食自倍伤胃”,就是这个意思。
(3)情志障碍:情志衰竭,肝气受损,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肝气过犯,侵犯脾胃,导致脾胃不和,气机不利而腹痛。如果气机长期受阻,不能活血,血络受阻,而是瘀血腹痛。来源:
(4)体内阳虚:阳虚,脾阳虚弱,运化虚弱,寒湿凝滞,气血不足,脏腑失其温养而致腹痛。

2.腹痛的临床辨证治疗应根据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进行。,主要累及脏腑、气血,以及寒、热、虚、实证等。治疗腹痛,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基础和“疏”的原则,“疏”可分为行气活血。根据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疏”法,即攻实补虚、温中寒、温中热、理气解郁、活血化瘀。
(1)虚寒证:
证:持续腹痛,或因拘束、间歇、恶热恶寒引起的疼痛,痛时按压,饥倦后更甚,大便溏泻,乏力,气短,恶寒,四肢冰冷,面色晦暗。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益气,养阳散寒。
主方:小建中汤。出处:
(2)气滞之证:
证:腹胀、急燥、纳呆或小腹疼痛,胸闷、嗳气,温热或胀气后疼痛减轻,生气时疼痛剧烈,舌苔薄白,脉细。
治疗: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3)血瘀证:
证:腹痛少,拒按,久不愈,疼痛剧烈,痛不动,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或涩。
治疗;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处方:少腹逐瘀汤。
(4)消化不良综合征:
综合征:腹胀、疼痛拒按,纳差呕吐,吐酸,或痛泻,或便秘,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疗:消食化滞。
主控方;止咳导滞丸。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脾胃病证护理-腹痛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