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导备考:语文答题要洞察命题指向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文教材料学报联合举办了“2006年高考语文教学大纲解读会”。参加会议的有高考命题研究专家、高考阅卷研究专家和全省243名中学语文教学精英。他们回顾了2005年江苏、全国命题中心和其他省市的十六份试卷的思路和特点,研究了今年江苏语文考试内容和评分的变化,分析了命题特异性和解题规定性的特点,希望考生在洞察命题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答题。
高考大纲和我省考试说明对考什么、不考什么、某考点分数分配、题型设置等都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只有对规定的考点进行梳理和复习,广大考生才能放心应对高考。
中国高考命题都是具体的。以现代阅读为例,一般不会问“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宽泛,答案往往缺乏规定性,很难有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再比如这两年江苏卷古诗词鉴赏。命题都来自课文,回答问题不需要动脑筋。在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写具体的答案。
与会专家提醒考生,高考是选考,因此考题难度较大。难度是唯一的区分方式。以选择题为例。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局部的、细微的,不可能把整个句子都做错。错误一目了然。例如,2005年江苏科技阅读第18题作出了一个不正确的推断:“‘春虫’可能是通过消化道前端的嘴和紧接其后的咽来获取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的。”在“土”字上,春虫生活在海洋中,不可能吸收“地表松散物质”的土壤中的养分。再比如名句“入深闺而掩慨叹”。很多考生都写了“人生无忧”,殊不知“幽愁”二字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陷阱”。
命题的具体性还体现在题目的具体“考点”上。考点也是“得分点”。答对了就能得分。比如2005年江苏卷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会友郑伟,欲葬其亲,若借他人之钱,得不到,市知之,可予之。”句子大意和“见面”“借给别人”是考查点。
据悉,为贯彻会议精神,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杂志社第一时间组织命题研究专家和历年高考高分学校把关人深入细致地学习江苏考务须知,并专门为考生编制了《高考前夕》画册。在这本画册中,我们不仅对模拟试卷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还介绍和分析了各种作文的范型和拿高分的战术,方便考生考前阅读,轻松上考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