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第1张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第2张

【核心提示】

●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强调研究生培养要以科研为主导。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导师必须依托其科研工作,为研究生提供“助理研究”的岗位和报酬。

●培养机制改革为学校层面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了“一主一辅”的调整机制。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科研需求,以培养规模为主要调控手段,根据学科发展战略,给予部分特殊学科倾斜支持为辅助调控手段。

●在改革过程中,推动了一项制度创新,即要求改革后的学校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目的是统筹利用相关资金,支持和资助目前资金短缺的前瞻性研究项目,以及为构建合理的学科生态而需要加强或发展的学科。

●研究生待遇低,难以吸引优秀学生,难以保证研究生潜心学习,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同时,要提高培养单位的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大幅度增加国家投入,改善和提高研究生待遇。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明年起,中央部委所属事业单位研究生全面收费”,教育部迅速澄清“教育部未下发相关文件及类似材料”。为什么要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这项改革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杨院士。

记者:自200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Xi交通大学等三所高等院校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以来,在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推动和支持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请问杨主任,您如何理解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意义?改革后,导师“有学生无课题”、研究生“有课题无项目”的现象会得到根本改善吗?

杨:2006年哈工大等3所高校实施培养机制改革试点,2007年实施改革的高校增至17所;今年,改革已扩展到47所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2009年,改革将扩大到中央部委所属所有高校,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省属高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和作用:第一,培养机制改革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主观动力和客观保障。

导师和学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强调研究生培养应以科研为主导。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导师必须依托其科研工作,为研究生提供“助理研究”的岗位和报酬。因此,导师对研究生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不仅仅是出于道德和责任感,还关系到导师和学科的切身利益,他们提高培养质量的积极性有了更加坚实和持久的基础。从研究生的角度来看,随着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奖学金的覆盖面和力度进一步提高,奖学金的评定与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成绩相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了研究生的积极性。两个“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成为提高培训质量的主观动力。没有这两个“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加大投入、外部管理和各种评价,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有的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

结合高水平科研培养研究生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高水平的科研往往意味着有高水平的导师和高水平的学科。强调研究生的培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为研究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创新”提供了客观保证。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