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文理分科的前因与后果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29日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发表“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的演讲,炮轰中国当前教育的三大“顽疾”,即文理分科过早、教育行政化、民众阅读能力下降。对于后两者,笔者也深有同感。教育行政化是部分知识分子无心学习,导致学术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阅读能力的下降,人均阅读量小,严重阻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同时,关于中学教育中的文科分科现象,笔者认为似乎不能简单地把“缺乏人文情怀”的账记在文科分科的头上。
纵观全球,高中分科文科可能是中国教育的“特色”之一。有必要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这一现象。
首先要搞清楚文科的“前因”是什么。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提高学生上大学的概率。二十多年前,笔者考上大学的时候,“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很重,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学好数理化就不怕走遍天下”。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理科基础差的学生,因为担心考不上好的理工科专业,被迫去学文科;在文科生中,大部分不是因为喜欢或者在文科生方面有天赋而选择文科的。那些原本对文科感兴趣或者文科天赋高的同学,如果理科成绩好,宁愿放弃自己的爱好和天赋,去学被认为更实用的理工科。这其实是对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近年来,“重理轻文”的情况有所改善,趋于文理平衡,但新的问题也出现了:考题越来越难,学生负担越来越重。一个学生要完成这样的学业,学校要想维持自己的升学率和重点率,就必须让学生忍痛放弃一个头,要么放弃物理化学去学文史,要么地理历史去学理科,否则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了。所以可以说文理分科其实是在现行高考制度重压下不得不做的策略。
有了这样的“原因”,其“后果”就不难想象了。我们常常感叹,为什么很多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往往具有非凡的人文素养?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普朗克的钢琴,海森堡的钢琴,都是职业演奏家,数学家罗素甚至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从莱布尼茨到维特根斯坦,从马克思到凯恩斯,这些人物一般被认为是哲学家或经济学家。为什么他们都是数学大师,甚至他们自己就是数学大师?一方面,西方自古以来就有“全人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在他们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决定他们投身哪个专业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兴趣、天赋和人才导向,而不是为了考试和升学率。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人才,如王竹溪、华、竺可桢等老一辈科学家,都是会背诗、会作词的“学者”。不知道他们受教育的时候是不是也像现在的中学生一样课业繁重,什么都是逼出来的。
人文情怀的缺失肯定和文理分科有关,但不是必然结果。如果不改革招生制度,那么即使行政部门下令“禁止分科”,恐怕学生的人文情怀依然无法培养。我相信绝大多数青年学生兴趣广泛,对数学、科学、文化、天、地、生活、文学、历史、哲学、声、体、美都是天然的爱好者,但一半以上的兴趣爱好都逐渐被应试教育抹杀或扼杀。文理分科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远非全部。
位律师回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