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国家公务员申论命题趋势:一中心变多中心
日前,本报对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及公共科目考试大纲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本期,我们就另一个重要的考试科目“申论”采访了考试博士、公务员考试专家王文成先生。他从近1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命题的变化,对大纲进行了深入分析。
据王老师介绍,根据最新的考试《大纲》显示,《申论》科目部分的表述与2007年相比没有变化。都是这样表述的:“主要是通过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应试者的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解决问题、文字表达等能力进行测试。所有问题都是主观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申请材料通常涉及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申请人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综合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或解决方案,并以书面形式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但今年“申论”科目的考试对象和考试难度都在发生变化。
一个中心变成许多中心。
大纲指出“申请材料通常涉及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或现象”,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表示今年申请材料内容的复杂程度。从历年申遗所用材料的主题变化来看,2001年是PPA事件,2002年是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003年是安全生产和伤亡事故,2004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和城市交通发展,2005年是“三农”扶贫和维权,2006年是突发公共事件,2007年是国土资源开发和保护。在材料主中心确定的情况下,2003年以前的材料是一个中心模式,围绕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来组织材料,便于考生阅读和分析。自2004年以来,申请材料的单中心模式一直没有改变,但在材料的选择上,由于更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从不同侧面形成了许多副中心,要求考生从不同的副中心来把握和总结主中心。由此带来的第一个变化是材料的字数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1574个单词逐年增加到2007年的6756个单词,在考试时间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考生阅读和信息捕捉的难度。第二是更难理解和分析。阅读量膨胀的背后是信息的杂乱和对主旨的干扰。这反映了当今信息时代对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所以今年的申论命题会继续体现和强化这一思想。要求考生用联系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强有力的归纳和精确的概括,抓住主要问题。
从2000年到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题都要求虚拟公务员身份,但虚拟公务员身份的发展轨迹却从“虚拟”变成了“真实”。从2006年和2007年开始,申请考试要求考生解决自己岗位上的问题。如2007年第四题:“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请列出此次检查的主要内容。”如果考生对这个职位的要求不太了解,答题时就很难切中要害。从中国政务的务实要求和阅卷工作人员掌握统一尺度的便利性两个方面来看,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评价标准变化
多年来,《大纲》一直“要求申请人准确理解材料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强调“准确”。主要原因是公务员每天要处理很多事务。对于新录用的公务员来说,工作的标准比新鲜感更准确。这种思路的实现就是材料无限混合,通过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剔除申请材料中大量无用信息和次要信息,找出主要信息和有效信息,从而推断出考生理解、分析和操作的准确性。所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在应用题的回答上,大纲指出,回答的手段是“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其中“精神”是指国家出台的与反映材料相关的政策。比如2005年的扶贫涉及国家“三农”政策,2007年的国土资源涉及日益僵化的土地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在材料中提到,也可能不在材料中。这就要求考生首先了解与材料相关的国家政策精神,然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理解、分析、运用政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一个突出的趋势是,材料涉及的政策越来越具体和微观。比如2007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和“地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的评估,就涉及到非常具体的政策。要求考生平日努力,备考时注意积累,否则很难取得高分。
鼓励创新
《纲要》指出,要“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或解决方案”。每年都强调答题要有自己的事情,但是这个问题不是每年大部分考生都能解决的。与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不同,申论是一种主观测试。要测试考生的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提议者希望看到候选人能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看到水平,从差异中选拔人才。因此,考生在回答中一定要尽可能提出新颖的观点、想法或解决方案。但这种创新必须在试题规定的范围内,在考生能力范围内,否则就会走火空。考生报考成绩的好坏,与其思想、理念、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把创新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考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提出创新答案的总结和对策的考核。
在命题的变化中,题目的形式和题数都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概括,还是“对策的有效性分析”,还是问答的命题取向,还是“分析-概括-对策”。但如何概括,工具是什么,标准是什么,如何提出对策,如何保证对策的有效性,对于非公务员,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个难题。对策是报考的灵魂和核心,而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对公务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报考对策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建议考生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在对策与问题情境的匹配、与规定恒等式的匹配、解题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位律师回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