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实践和认识(2)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2),第1张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2),第2张

三。简答题

1.简述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形式。

(l)实践是主体积极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②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3)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三种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习。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练习。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配合生产实践的活动,主要表现在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方面。

③科学实验。它是区别于生产实践的一种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

学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如何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意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所有的真知都来自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力量。

实践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认知课题,

提供大量相关的经验素材和新的认知工具;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提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在客观中看到主观的物质活动,它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是连接主观认识和认识客体的桥梁,因此可以将认识与客体进行比较,判断认识是否正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3.知道主客体的含义和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l)认识的主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的对象是进入人类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2)认识主客体关系主要包括:

第一,反思与被反思之间存在一种关系,即认知关系。

第二,两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是认识关系的基础。

第三,两者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积极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4.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

(l)两者的不同含义: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知道客观世界存在的前提下,不被反映就不会有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人的认知和认知能力看作是先于物质、实践和感官经验的东西。

(2)他们的出发点不同:

唯物主义反映论把认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物质决定精神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唯心主义的超验主义把认识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精神第一、物质第二、物质的精神决定作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3)他们的认知路线不同: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坚持“从事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超验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坚持“从思想中感受事物”的认知路线。

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所有唯心主义坚持超验主义的观点。

(4)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分歧的根源和焦点是世界的起源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5.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动力革命的反映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它以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即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它在社会史领域贯彻了反映论的原则,对社会意识给予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全面科学地解释认识过程中意识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通过反映论贯穿辩证法,从主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中考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所以是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观点和辩证法,是动态的、革命的反映论。

6.简述实践与认知的关系。

(l)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

是实践知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

是修行的目的。

它是实践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它们是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

(2)知识对实践有负作用,即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主要表现在:

理论规定了人们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方向;

理论制约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从理论上规划人们实践活动的步骤和方法;

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实践的发展和成功;

误解会导致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从而在实践中遭受挫折。

(3)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实践和认识的统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反复的实践和认识,才能达到对一个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会越来越明确。

(l)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2)知识反作用于实践,即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3)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1)认识的辩证运动包括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一个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再回到实践的过程。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知是认知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它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知是认知的高级阶段,是感性认知的抽象和概括。认知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抽象性和间接性是理性认知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

(3)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

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也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6)反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于理性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犯了类似于经验主义的错误。

8.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一元论和真理面前的平等?

(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由它所反映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

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及其结果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和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须坚持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多元性。

真理一元论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不能有两个或更多。

(4)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决定了真理没有阶级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9.为什么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错误的?

“有用就是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它的主要错误是:

从根本上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视真实为人工,是满足人的主观需要和兴趣的工具。这就是池* *的主观真理论。

(2)把“有用”完全等同于“真理”是完全错误的。真理可以指导实践,造福人类,所以可以说“真理有用”,而不能反过来说,“有用就是真理”。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所有形式的主观真理理论都是错误的。

10.如何理解真假的关系?

真与假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主客观认识和正确反映。

谬误是脱离客观认知的主观认知,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扭曲反映。

两者根本对立,互相排斥。

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对立是绝对的,有严格的界限,绝不能任意混淆。

(2)真与假是统一的。

与真理相比,它存在着,挣扎着,发展着。

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自觉把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规律,对于我们在同谬误作斗争的过程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上,

唯心主义主张主观真理论,所以都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

旧唯物主义不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用客观事物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因此,它不能正确解决真理标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性质来看,真理是一个标志着主观性与客观性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所以,主观是否符合客观,符合到什么程度,如果不超出主观范围,不与客观世界接触,根本无法解决。同时,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因为客观事物是脱离人类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不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比较,就不能解决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从实践的特征来看,实践是一种主客观的物质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直接把正确的理论变成现实。

通过实践活动,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与现实进行比较和对比,检验理论认识是否客观,有多少,即理论是否成立。

12.如何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绝对化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即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的,没有其他的客观标准。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某个理论或知识的真假,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实践来鉴定的。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客观性,就必然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实践检验是一个过程;同时,特定条件下的实践不可避免地有其自身的社会历史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标准是不确定的。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会使人的思想僵化,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的教条。

题目:实践标准辩证法简介

实践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即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四。论文问题

1.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哲学路线。

的具体化,即作为指导思想,把哲学路线体现在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本质上是

一样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从国际形势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发展真理”。这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也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

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表现在实际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体现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中。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实践,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和群众的实践活动作为党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为了从实际出发,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从实践中贯彻理论,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动态的反映论。

动态反思理论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理论基础。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和目的,就是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动态的反映论,

而不是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是否真正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只有实践才能证明。同时,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的过程。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实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历史经验证明,党的思想路线是否正确,是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关系到革命和建设的成败。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胜利的根本保证。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3)实践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动态的反映论。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2.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认为人类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是一个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无止境的曲折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理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的观点。“从群众中来”说明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源泉,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其实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是宣传和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动员群众贯彻执行,检验、修改、补充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其本质是理性认识回归实践、指导实践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对理性认识的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的过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周而复始的过程,是认识的无尽曲折的过程。

3.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和意义。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两者是对立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他们有不同的规定,是不同的。

其次,两者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第二,相对真理可以转化为绝对真理。真理是一个从相对到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对真理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则,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即必须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客观真理的正确认识,也就是对包含绝对真理因素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所以一定要坚持,千万不要违背。我们要反对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这种观点提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过时的”,怀疑和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因此,意味着怀疑和否定他们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个人观点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这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是相对的真理,不能变成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否认这一点,就是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因此,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典范。

4.试图说明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及其意义。

(l)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人们认识的任务是要求它们之间具体的历史统一。

题目:试描述认识运动的一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周而复始。

(2)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与客观现实相一致,而不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一致。

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一致的正确认识,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客观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中的正确认识。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推进,已经形成的主客观相统一、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东西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要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一致的新的统一。总之,这种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4)人的认识滞后或超越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离开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这将犯右倾保守主义或“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失。

陈独秀――认识落后于客观事物和历史发展。

左倾错误:王明――超越了客观事物和历史发展,撞上了共产主义,一天等于二十年等。

位律师回复 彭州一中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2)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