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2)
三。简答题
1。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意义。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原则,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如实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真实的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①世间万物都与其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
(2)一切事物内部的每个元素都与其他元素相联系;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原则,就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理解单个事物时,注意它们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要注意它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只看到一部分而看不到整体。
2.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与整体部分有什么关系?
(1)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的要素以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该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整体性:是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所有要素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这是系统最本质的特征。
二是结构性的: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有组织的,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并趋于优化。
第三,层次性: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任何系统都可以成为更大系统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系统的任何元素,它是相对于其下一级的另一个系统。
第四,开放性:系统始终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另一方面,部分不能脱离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第二,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某些环节的组合。优化系统的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
第三,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一方面,整体支配和决定部分;
另一方面,各部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
3.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区别。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他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玄学以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
其次,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玄学以静态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本质上是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增减和地点的变化,否认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第三,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事物的背面,既看到事物的过去,也看到事物的现在;玄学从片面的角度看事物,只看事物的一面,否定另一面。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顺应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旧事物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必然被新事物所取代。
(2)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成长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一切消极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增添了充满活力的新内容。所以,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
(3)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2)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
③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6.简述质、量、度的含义,把握度的意义。
(1)质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量与事物的存在直接相同。属性是品质的外在表现。数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其组成部分在空之间的排列和组合,可以用数量来表示。数量并不直接等同于事物的存在。
(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相同的,是指同样质量的事物有不同的量。)
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量的数量极限,体现了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2)把握事物的度,意义重大。
第一,只有知道事物的程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量。
第二,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正确的准则来指导实践活动,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足”。
7.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1)矛盾是指一个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关系。同一性和竞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和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因一定条件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趋势。矛盾斗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二者的区别在于: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两者的关系是:同一性是包含斗争的同一性,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性;奋斗寓于认同,没有认同就没有奋斗。
(4)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失去这些属性中的任何一个都不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的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性,在对立中把握对立。
8.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借鉴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对立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含义:一是地位的转化;第二,职能的转变;第三,自然的改造;)
(3)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斗争促进了矛盾双方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了事物的界限,促进了矛盾的转化,实现了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和相对的同一,无条件的和绝对的斗争的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9.简述唯物辩证法“两点”与“重点”的关系。
(1)“两点论”是指我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不能只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犯“一点论”的错误。
(2)“焦点理论”是指我们在理解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眼于其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眼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把重要性和重点放在首位,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3)“两点论”和“关键论”是相互包容的。“两点”是两个重点,“重点”是两点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做事情要全面,善于抓住重点。
10.简述因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原因是指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2)原因和结果是相反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因与果不能混同,不能颠倒,这是二者区别的确定性。
(3)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这表现在:
①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
②因果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同一现象在一个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个联系中是结果,反之亦然。这就是两者区别的不确定性。
③原因和结果是互动的。原因导致结果,结果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这是相互因果关系。
(4)掌握因果辩证关系原理意义重大。
①只有找出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②只有正确把握因果关系,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以后行动的成功,避免失败。
11.简述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必然性是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必然发生的必然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不确定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两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势,它们的成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3)两者是统一的,其表现如下:
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从而为自己开辟一条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必然性;
其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它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必然性制约,不存在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指导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2.什么是现实和可能?如何把握可能性?
(1)实在(或现实)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符合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各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事物未来的各种趋势。可能性是一种潜在的、未实现的东西。
(2)为把握可能性,应区分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要区分可能和不可能;
第二,要区分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
第三,要区分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第四,要区分可能性。概率是对可能性的科学解释和衡量。
1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
(1)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首先表现为量变的复杂多样性,但在很高程度上,有两种基本形式:数量的增减和组成事物的成分空之间排列顺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也表现为质变形式的多样性,但在很大程度上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爆发性的飞跃是指这种飞跃是通过激烈的外部冲突而发生的质变;)
(非爆发性飞跃是指事物本身旧的质量要素不断死亡,新的质量要素不断产生,产生质变。)
(3)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上,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虽然事物整体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但在阶段性和局部性上发生了局部的质变。而在质变的过程中,又包含着新的质的要素的量的扩张。
14.简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所有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统一内容所有元素的结构或表达内容的方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作用的。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对于具体事物,内容和形式不能混淆颠倒。同时,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内容,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变了,形式迟早也会相应改变。
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很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会消极地阻碍内容的发展。
第三,内容与形式的互动构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内容活跃多变,形式相对稳定。形式与内容之间,是一个从基本适宜到基本不适宜,再到新的基本适宜的矛盾运动过程。
(4)掌握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原则意义重大。
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并根据内容的需要保持或改变形式。我们应该反对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
其次,形式对内容有负面作用,不能忽视。我们应该选择、使用和创造适当的形式来促进内容的发展。我们应该反对否定形式功能的形式虚无主义。
15.简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关系。本质现象是对立统一。
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对立主要表现在:
①现象是暴露在事物的外部,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其本质却深藏于事物内部,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样的,本质是相似现象中的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③现象多变易腐,本质相对稳定。
两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红* *”本质。
②任何现象都是从某一方面显现其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显现其本质,假象从背面扭曲其本质。
(2)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①本质与现象的区别和对立说明认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本质。我们绝不能让自己的知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②本质与现象的统一,说明本质是由现象表现出来的,现象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它的本质。我们只能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绝不能通过空从现象来想象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16.为什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则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定义了事物的特殊性质,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
(2)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因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区别事物的前提。
②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事物的特殊性质和规律,才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③只有详细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具体矛盾的正确方法。
四。论文问题
1.试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对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意义。
(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
(2)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靠自己的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繁荣的社会主义强国。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现代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4)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学习和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中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事物、每一个矛盾过程及其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包含普遍性,特殊性是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的。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同的。普遍性只包括个体性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是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共性所不能包含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不能互相替代。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另一方面,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也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走自己的路,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3.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阐述了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大意义。
(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中,有许多矛盾,其中一个是占主导地位的、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是主要矛盾;其他的从属矛盾都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3)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抓改革开放,打击犯罪;我们要以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进步。
4.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了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了道路。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①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不应该急于求成。我们必须努力工作,稳步前进,长期积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当事物通过量变的准备面临质的飞跃时,要敢于并善于抓住机遇,把事物推向新的阶段,跃上新的台阶。急躁,欲速则不达;如果你太保守,就会错过机会,耽误发展进程。
③只有把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把中国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5.试说明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1)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的结果。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否定不是我对事物的否定,而是强加于事物的外力。
(2)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纽带。
第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也就没有发展。
第二,否定是联系的纽带。新事物是从旧事物发展而来的。它否定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积极的因素。辩证否定连接着新旧事物。按照形而上学的观点,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淘汰,是发展的中断。
(3)辩证否定是扬弃、克服和保留,是发展和联系的统一。新事物既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辩证否定包含肯定否定,是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统一。形而上的观点认为,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即否定一切,彻底放弃。
(4)坚持辩证否定,反对形而上学否定,意义重大。
①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批判剔除封建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们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②对待外来文化,要采取分析、选择、批判的态度去学习和吸收。在对外开放中,要积极吸收外国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我们既要反对闭关锁国、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6.运用事物发展的进步性和不稳定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否定,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
①否定的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增加了更先进的新内容,所以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前向上的。
(2)否定的否定阶段重复了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回到了起点,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出现周期性,所以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进步性和蹒跚性的统一。这一原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们应该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成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被一时的挫折所动摇。
(3)要有走弯路的准备,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的盲目乐观主义倾向,在曲折斗争中开拓前进。
位律师回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