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8公务员申论热点:黄金周旅游经济

北京08公务员申论热点:黄金周旅游经济,第1张

北京08公务员申论热点:黄金周旅游经济,第2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我国休假制度的改变,休闲旅游生活方式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黄金周假期在满足人民群众休假需求、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假日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假日旅游经济的作用和成效

(一)旅游休闲最直接的发展是增加国民经济收入。黄金周对旅游、商业、餐饮、交通、景区、文化、体育、银行、保险、通信等行业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成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制度安排。从2000年第11个国庆到2007年春节,19个黄金周共接待国内游客16亿人次,旅游收入6704亿元,民航旅客收入332亿元,铁路旅客收入233亿元。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不断成熟和消费选择的多样化,旅游逐渐不再是黄金周的消费选择,居民假日生活安排更加丰富,假日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五一”期间,我国银行卡跨行交易8400多万笔,交易总额超过400亿元。北京图书销量同比增长20%,武汉金银饰品销量同比增长10%。2007年春节,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0亿元,同比增长15%;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测系统监测的179家商业企业销售收入达44.5亿元,同比增长18%。

(2)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国约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黄金周假期为中长途旅游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以旅游、文化、商贸为特色的县、乡、村。一个年接待10万人的乡村旅游景点,可以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个农民就业,直接和间接增加1000个家庭的收入。据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量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旅游带动发展的村(寨)超过2万个,600多万农民脱贫甚至增收。


(3)有效拉动了城市周边经济发展。黄金周期间,大量城市居民离开拥挤嘈杂的环境,选择在城市郊区度假,直接刺激了城市周边的旅游投资和消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分布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景区的各类“农家乐”。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湖南、重庆等省的“农家乐”都在数万家以上,大部分省份都有数千家。成都三圣花乡已开发“农家乐”266家,旅游景点11个。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89万人次,旅游收入9729.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306元。北京雾灵山通过发展乡村旅游,2006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6100元,其中旅游收入占45%。2006年,贵州天龙村屯堡旅游点有34户农民从事乡村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41万人次,农民人均收入由发展旅游业前的760元增加到2725元。此外,依托周边城市的交通便利和区位优势,一大批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应运而生。一些现代新村、生态村、民俗村、古村镇发展了旅游业,成为城市周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量农民通过开旅馆、餐饮、摆摊、搞运输,迅速转变为足不出户的服务业从业者。


(4)把握黄金周运作的一般规律。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黄金周的运行规律日益显现。其特点是集农民工春节返乡、学生回家、游客旅游、节日探亲于一体。人群集中,南来北往旅游火爆,出游量占当年三个黄金周的20%左右;“五一”春暖花开,气候宜人,容易形成出游高峰和供需紧张,出游量占当年三个黄金周的40%左右;“十一”假期旅游规模和势头低于暑期旅游旺季刚过的“五一”假期,中短途旅游比重较大,约占当年三个黄金周的35%。在过去的五个黄金周中,一些游客自动调整了自己的旅行时间,或提前或推迟;或短距离,或长距离,客观上缓解了供需矛盾。各级假日机构和城乡居民逐渐掌握了黄金周的运行规律,供需双方有了更加舒适的应对和适应,黄金周期间的供需矛盾逐步缓解。今年春节黄金周全国假日办接到的旅游投诉比去年同期减少49%,游客出行满意率超过90%。

(5)测试政府安全系统。安全是黄金周工作的生命线。每个黄金周居民出行数千万至上亿人次(2006年五一黄金周出行1.46亿人次)。如此大规模的人群聚集、疏散、交通和接待,保障旅游观光安全成为黄金周工作的首要任务。部际协调会议各成员单位和地方政府共同构筑了一系列防线,确保出行安全。考验了公安、交通、民航、铁路、建设、安监等部门在旅游、交通、特种设备、景区等方面的安全管理能力。,考验了外事、旅游、气象等部门管理居民出行的能力,考验了工商、物价、卫生、质检、食监、税务、文物、宗教等部门监管假日市场秩序的能力,考验了各旅游城市和景区在假日期间加强现场的能力。


中国人开始意识到积极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节假日,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图书馆养精蓄锐,到农村旅游了解农村的生活,在城市体验现代都市,去运动场馆加强锻炼。这种全身心的调整,让人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旅游和休闲改变了社会产品的结构。中国各地风俗民情、气候的差异,为旅游休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对旅游产品差异性和个性化的追求,使得冰雪、海洋、阳光空空气成为产品。从北方的冰雪世界到南方的阳光沙滩,从京津的民俗小吃到南方的水乡风情,都成为人们出游的大餐。

第二,假日旅游经济的背景分析和条件。

“黄金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99年,国务院增加法定节假日,规定双休日,形成了所谓的长假,长假消费开始升温。到了2000年,长假消费在当年的五一节有了爆发式的发展,爬长城都要几个小时。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0年11月11日第一个“黄金周”正式命名。从此,“黄金周”成为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兴产业。

假日经济是假日经济的一种新形式,它以假日为契机,实现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互动扩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假日经济的出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背景。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假日旅游经济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上升,居民旅游消费相应增加。

1978?a199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0.02%;同期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2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6.23%。中国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假日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我国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较低。从1994年到1998年,人均旅游消费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01%、11.90%、12.21%、11.61%和11.21%,而农村居民分别为4.5%、3.89%和3.66%。

从1978年到1998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率高达31.89%,其中城镇居民年均增长率为32.78%,农村居民年均增长率为28.54%。我国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为假日旅游经济的兴起提供了现实可能,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假日旅游消费具有扩大内需、消除潜在通胀威胁、激活和繁荣消费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现实意义。

(2)休闲时间的增加是假日旅游经济产生的客观前提。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旅游消费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游客'空流动性的基础上,这需要闲暇时间来保证。目前,全球正在经历一场休息革命,“假日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许多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减少每周工作时间(表2),延长各种假期,增加居民休闲时间,鼓励和刺激旅游消费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的每周工作时间经历了从6天到5.5天的演变。自1995年5月1日实行五天工作制后,附近城市带的“双休日”旅游热潮骤然兴起。1999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办法》,将国家法定节假日从7天增加到10天,加上调整后的两个周末,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假日旅游“黄金周”,引发了假日旅游经济的热潮。

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政策导向诱发了假日旅游的动机。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综合的产业,它的发展依赖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合作和支持。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的供给和服务一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出现了酒店、交通、通讯等“瓶颈”。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中国的国内旅游真正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0年来,经历了从“不支持、不倡导、不反对”到“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发展过程。特别是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法定节假日和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的若干意见》后,在新闻媒体及时的消费舆论引导和旅游企业的营销推广下,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得到更新,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诱发了旅游动机,极大地促进了假日旅游经济的产生。

假日旅游经济中的几个问题

假日旅游经济已初具规模。然而,假日旅游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景点超负荷、环境破坏、交通拥堵、住宿困难、旅游投诉增加等日益突出。如果我们不采取预防措施,它将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景区超载和环境破坏

短时、快节奏、拥挤的假日旅游,使许多旅游目的地的客流量远远超过旅游目的地的容量和接待能力,造成景区和旅游线路超负荷,景区管理和配套服务协调失控,人为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视觉空环境和观赏的审美意境。

武夷山精品天游峰的游客日承载量为8000人,而2000年五一期间,天游峰的日承载量高达15000-20000人,大大超过了合理承载量。这波客流虽然给景区带来了巨大的门票收入,但也给景区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游客留下的白色垃圾、乱扔的瓜子、果核、冷饮包随处可见。平坦的草坪被游客践踏破坏,一些文物和展品上布满了肮脏的手印。北京颐和园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65.7万人次,保洁员每天收集的垃圾超过50吨,是平时的3倍。以奇险著称的华山,此前预计游客人数应控制在18000人以内,但5月2日接待海内外游客近3万人,创下历史纪录。在陡峭的山路上,游客排起了长队,有时还会出现堵车的情况。游客在通过危险区域或乘坐缆车时,要排队等候一两个小时,有的甚至要等四个小时,这极大地破坏了游客的兴趣和审美体验。

(二)交通拥挤,住宿困难

假期旅行和返回是困难的。据有关统计,2000年5月1日至7日,铁路发送旅客2700万人次,同比增长26.3%;民航运送旅客170万人次,比春运期间增长34%;公路日均客运量比春运期间增长25%以上;水路运输再次蓬勃发展,上海、大连等地的内海航线客座率普遍达到100%。虽然交通部门已经采取紧急措施,调动车辆,增加乘客和拖车数量。但是各种票还是异常紧俏,票贩子趁机肆意活动。比如北京到杭州的K31硬卧票要1000多元,是原价的4倍。还有一些列车以各种借口变相收费。有的客车人为涨价,有的票贩子竟然以高于正常价格10倍的金额倒卖车票。毕竟火车载客量有限,一些游客因为买不到火车票,不得不换乘飞机。而民航没有机场合资,所以票价不打折,飞行周期长。交通中的这些不利因素对游客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影响旅游消费的后续行为。

假日旅游的浪潮使得酒店爆满,人满为患。为了解决住宿问题,很多旅游目的地的医院病房、写字楼、会议室、办公室、商业楼、出租屋都住满了游客。成都远郊的西岭雪山只能为没有床位过夜的游客提供篝火。住宿困难极大地影响了游客的旅游质量,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旅游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投诉增加。

节假日游客骤增,超出了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承接能力和管理能力,导致接待标准虚名,服务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行业声誉和旅游目的地形象。节假日的热卖和各大景区的爆满,使得很多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服务趋之若鹜,旅游合同无法履行,游客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临时招聘,赶工“本地导游”敷衍了事;非法经营者、擅自提价、变相提价、擅自收费或收费不服务、减少服务、虚增定价、虚假打折、强买强卖等。非常严重。这种扰乱市场、损害行业的做法,可以受益一时,但其负面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假日游客满意率普遍下降,旅游投诉明显增多。

(四)借势造势,盲目发展旅游的现象严重。

假日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激发了各级地方政府打“旅游牌”的信心和决心。旅游规划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前期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和高度重视。然而,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地方政府发展旅游的巨大“热情”往往干扰了旅游规划的科学性。比如,坚持市场的“统一化”倾向,忽视旅游目的地资源的评价,导致旅游目的地缺乏正确的定位、鲜明的形象和地方文化内涵;忽视旅游市场结构分析,缺乏经济可行性论证,导致旅游规划项目多、大、高,旅游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现象频发,旅游目的地接待设施结构失衡,巨额投资浪费。
解决假日旅游经济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旅游市场信息网络。

假期里,大部分游客一致选择同一个目的地,在空的房间和时间聚集。人流之所以集中,信息是首要问题,信息成为制约“假日旅游”有序发展的瓶颈之一。阻碍信息传递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市场上的企业大多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网络或具有相当的群体规模,在市场上单打独斗。在这种情况下,共享信息成为一种奢侈的需求。第二,市场缺乏代表公共利益的实体来收集、整理和发布信息。即使旅游企业愿意共享信息,但在失去实际指导之前,没有高效的组织来处理它。市场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消费者在哪里,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掌握这些信息成为旅游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成功的关键。旅游者依靠信息来选择自己的旅游行为,有利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依靠信息,旅游部门可以有计划地通过疏导、分流等方式进行调整,提前做好接待准备。因此,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网络对假日旅游经济的保护和发展至关重要。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中,大量的信息是公开和共享的。建立全国旅游信息网站,利用互联网的高科技优势,将全国游客预填的旅游意向、旅行社的旅游团信息、各地旅游部门的接待信息输入互联网,进行统计作为信息输出。同时,根据这些信息,尽快建立旅游客流预测系统,特别是在节前,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重点城市和热线景区旅游客流的预测、统计和预警。这样游客和旅游企业都有数据可以参考,拥堵问题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避免客流过于集中,尽量杜绝损害游客利益的现象,从而提高景区的美誉度。

(二)实行分时、分区带薪假日旅游模式。

付费度假旅游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开始流行。一般具有规模大、消费水平高、停留时间长、配套活动多的特点。现在已经成为高端旅游市场的一部分,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全世界有许多旅游企业专门经营这个市场。有偿假日旅游的分时、分地可以分流假日旅游热潮,调节旅游目的地旺季与旺季的差异,缓解假日旅游的负面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休假制度大多采用带薪休假制度,休假时间较长。比如意大利,每年6-10月旅游黄金季节,各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安排员工轮流出游;美国员工也采取个人申请和单位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轮流休假。中国的度假旅游表现为游客过于集中,分时、分区付费的度假旅游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员工的出行时间。假期来了,企业可以提前休,也可以推迟。例如,5月1日至7日是国定假日。企业可以选择4月22日-28日或5月9日-15日作为假期。其他节假日,如“三八”节、“六一”节、中秋节等,也可与双休日结合,使节假日休息时间相对集中、相对增加,增加企业员工的带薪旅游机会,相当于增加了黄金旅游时间,从而避免了“五一”、“十一”、春节等少数黄金旅游时段出现的人群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住房拥挤、景点过于拥挤等问题。此外,假日旅游多为“家庭型”和“亲友型”,而付费旅游恰好有条件和家人朋友一起旅游,可以满足那些假期需要带亲戚出去旅游的人的愿望,在付费旅游中得到解决。带薪休假旅游模式将是控制假日旅游负面影响的重要对策之一。

(三)利用价格杠杆的市场机制

节假日是一种客观现象,人们选择节假日出游也是一种正常的消费现象。旅游需求在时间上分布不均,景区的容纳能力缺乏弹性,可以通过价格杠杆进行调节。采用旅游时间价格,通过价格的时间差调节旅游需求时间的分配[5]。比如,全国各地到海南旅游,享受同样的服务,春节旺季与平时价格相差近一倍,适应了不同人群的旅游消费需求,形成了“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景象。在一些热点景区,在保证住宿能力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门票价格,提高景区内酒店的房价和餐饮价格,也可以提高到景区的交通价格。在供不应求的条件下,经济水平高的消费者会付出更多来刺激供给的增加,经济水平高的消费者会承担供给扩张的成本。

(四)建立各级旅游度假协调组织。

首先,做好运力组织,确保旅游运输安全。交通部门应该尽力满足游客的需求。“黄金周”前,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部门要调配充足的运力,制定运输方案,准备部分机动运力,以备不时之需。加强运输市场管理,坚决打击甩挂宰客、超载超速等违法行为。公安部门要加强交通疏导,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确保道路畅通和交通安全。

其次,做好旅游景点的拓展和引导工作。城市要制定分流方案,增加景点和旅游线路,防止热点过于集中。各类景区要重点防范游客拥挤引发的安全事故,按规划要求拓宽狭窄道路,增加安全设施;要抓紧解决普遍存在的停车场小、公厕不足的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多开售票和检票口,方便游客出入。

第三,加强行业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为保护旅游者的权益,物价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景区门票、机票、汽车票等的价格管理。在假期。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对景区和社会服务单位的治安、市场交易和食品卫生管理,严厉打击骗补、扒窃等行为,防止火灾和食物中毒,特别是防止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和处理游客投诉,维护旅游经营秩序,打击非法经营,保护游客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旅游质监队伍在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加强执法监管。旅游企业要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搞好队伍建设。在重点景区建立医疗中心和医疗急救中心,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在紧急情况下开展救援工作。

第四,假日旅游要重视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假日旅游经济”的舆论引导。在“黄金周”到来之前,我们应该宣传一些冷点的景点,以缓解热点地区人满为患的压力。针对“黄金周”后旅游开始趋冷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居民周末旅游消费。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北京08公务员申论热点:黄金周旅游经济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