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Foreignize or To Domesticate.

To Foreignize or To Domesticate.,第1张

To Foreignize or To Domesticate.,第2张

摘要: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前者指的是一种透明、通顺的翻译策略,目的是为了减少译语读者对外语文本的陌生感;而后者指的是一种翻译策略,目的语文本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国情调,有意打破目标语的常规。但是中国的翻译实践是什么样的呢?译者倾向于使用异化方法还是归化方法?影响他们决策的因素有哪些?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英语隐喻的汉译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归化翻译;异化翻译;比喻;目标

语言阅读器

1.介绍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L. Venuti (1995)提出的术语,用来描述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前者指的是一种透明、通顺的翻译策略,目的是为了减少目的语读者对外语文本的陌生感;后者指的是一种翻译类型,即目的语文本“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国情调,有意打破目的语的常规”(舒特尔沃斯和考伊,1997:59)。

这些术语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观点,即只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地让作者平静下来,让读者向他靠拢;或者他尽可能地让读者平静下来,把作者推向他”(Venuti,1995: 19-20)。

“异化”和“归化”这两个术语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至少一个世纪以来,它们所承载的概念一直是大多数翻译对比的核心。鲁迅先生曾说:“在翻译之前,译者必须作出决定:要么适应原文,要么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徐,罗,1984: 315)。

但是中国的翻译实践是什么样的呢?最近我读了两篇文章,它们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完全不同。勒菲弗尔在他的《中西翻译思想》一文中,对中西翻译思想进行了比较,

当汉语翻译其边界之外的其他人产生的文本时,它翻译这些文本是为了替换它们,纯粹而简单。翻译

取代原来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在文化中起着原始的作用

原文消失在译文后面。(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1998年:14)

然而,冯和乔对英汉隐喻翻译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我们对两组数据的比较表明,在英语隐喻的情况下

这种形象往往没有保留下来,而中国的比喻中,替代是

经常使用。[...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国观众更熟悉

而且接受西方文化的程度比一般的英国读者接受中国文化的程度要高。(冯,1995)

上述矛盾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想知道中国人在翻译外国文本时是倾向于归化还是异化。在下文中,我将不比较西方和中国译者的翻译,而是着眼于英语隐喻到汉语的翻译。

2.什么是隐喻?

兰登书屋未删节词典(第二次增补)将隐喻定义为“一种修辞格,在这种修辞格中,一个术语或短语被应用于字面上不适用的事物,以暗示相似之处。”而根据BBC英语词典,“隐喻是一种描述事物的方式,通过说它是另一种具有你试图描述的品质的事物。”

彼得·纽马克将隐喻定义为“任何形象化的表达:一个物理词的转移意义;抽象的人格化;将一个词或一个搭配应用到它字面上没有表示的地方,例如,用一个事物来描述另一个事物。[...]隐喻可能是“单一的”——即一个词——或‘引申’(一个搭配,一个成语,一个句子,一句谚语,一个寓言,一个完整的想象文本)(1988b:104)。

斯内尔-霍恩比反对纽马克的“一个词的隐喻”的概念,支持魏因里希的“隐喻即文本”的定义(1988:56)。她认为隐喻是(至少)三维(对象、意象和意义)的复合体,反映了相似性和隐喻性之间的张力

差距”(1988: 56-57)。

本文将遵循“隐喻即文本”的观点,它包括成语、句子、谚语和寓言。

3.关于隐喻的翻译有什么说法?

与文学批评和修辞学领域中大量关于隐喻的文献相比,隐喻的翻译一直被翻译理论家所忽视(Fung,1995)。在他的文章“隐喻可以翻译吗?”,这被认为是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讨论,达格特说,

决定源语隐喻可译性的不是它的“大胆”或“新颖”,而是文化经验和语义的程度

它所利用的联想为特定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所共享”

(1976).

斯内尔-霍恩比从整合的角度看待隐喻翻译。她说

隐喻的意义通常是特定于文化的...]一个隐喻是否

“可翻译”(即直译是否可以重建相同的尺寸),如何翻译

翻译有多难,如何翻译,是否应该翻译

不能由一套抽象的规则来决定,而必须取决于的结构和功能

相关文本中的特定隐喻”。(1988: 56-9)

范登布鲁克认为隐喻的处理是与交际情景的功能关联(1981)。冯玛丽也认为翻译隐喻是一种跨语际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1995)。

与上面提到的语义、文化和功能观点不同,纽马克持一种更为务实的态度。根据他的实践经验,他提出了几种翻译隐喻的方法:(1)在目的语中再现同一意象;(2)

用另一个建立的TL图像替换SL图像;(3)用明喻代替隐喻;(4)保留隐喻,增加意义;(5)将隐喻转化为意义;(6)省略多余的比喻。

关于这个主题的讨论,尤其是用中文写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而不是理论性的。在中国使用最广泛的翻译教材《英汉翻译教程》(1980)中,张培基(张培基)和他的合作者总结了三种流行的翻译隐喻的方法:(1)直译(类似于纽马克的第一程序);(2)用标准的TL图像替换SL图像(类似于Newmark的第二个过程);(3)将隐喻转化为意义(同纽马克第五程序)。

顾渚章(郭·)在《实用英汉翻译教程》(1996年修订版)中提出了五种翻译方法:(1)直译加解释;(2)直译加意义;(3)改编隐喻;(4)用对联翻译英语隐喻;(5)用TL图像替换SL图像。

4.隐喻是如何翻译的?

上述方法,作为翻译学生和实际译者的指导方针,对隐喻的翻译是相当详尽的。哪些翻译方法实际上是归化,哪些是异化?在接下来的部分,我将从两本翻译教材、两本词典和两篇文章中引用一些隐喻翻译的例子作为分析的来源。

4.1示例

举例如下:(1)()等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1980年),(2)郭等主编的《英汉翻译实用教程》(1996年修订版),(3)(主编的《英汉大词典》(1993年,无桥),(4)等主编的《朗文英汉词典》(1995年)(翻译审校),(5)《意译、直译和逐字翻译》(1980年)

示例1

但是我讨厌坂本,我有一种感觉,他一定会带我们找到我们的祖先。

但我讨厌坂本,我有预感他一定会带领我们去见祖先。(张,1980: 12).

(我的反向翻译:但是我...他一定会带我们去见我们的祖先。)

示例2

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牙齿的,但在几年后,他

被彻底打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它武装到了牙齿,但不出几年,它就被彻底打败了。

”(张;1980;13);希特勒是武装到牙齿的...)

示例3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不时擦去脸上的血迹

用大手帕鳄鱼眼泪。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不时用大手帕擦他鳄鱼的眼泪。(冯,1981)

(反向翻译:他走了...他假惺惺的眼泪...)

实例4

盲人中的独眼龙是国王。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郭,李,1996: 183)

(我的反向翻译: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实例5

说曹操,曹操就到。

说曹操,曹操就到。(鲁,1993: 463)

(我的反向翻译:说到曹操,他就会出现。)

实例6

彼得老是来这里,真让我恼火。哦,说曹操,曹操到!那大概是

他现在在门口。

彼得真让我恼火。他总是来这里。哦,说到鬼!门口可能是他。(李,1995: 118)

(我的反向翻译:...哦,说曹操,曹操就到。)

例7

一个男孩是男孩,两个男孩是半个男孩,三个男孩不是男孩。

一个和尚挑水,两个和尚挑水,三个和尚没水。(张,162)

(我的反向翻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一起,没水喝。)

实施例8

据说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一个柜中骷髅。

据说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件脏衣服。(冯,1981)

(我的反向翻译:据说家家都有...家庭丑闻。)

示例9

橱柜/壁橱里的骷髅

衣柜里的骷髅,一个见不得人的东西(何,1994)

(《我的反向翻译:衣柜里的骷髅,不适合被人看见的东西》)

实例10

多此一举

没有必要把煤运到纽卡斯尔。

注:“纽卡斯尔”是英国的产煤中心,在这里运煤是多余的。(张,1980;163-4)

(我的反向翻译:多此一举,做出不必要的举动)

实施例11

青少年们不邀请鲍勃参加他们的聚会,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

青少年不邀请鲍勃参加他们的聚会,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张,1980;162)

(我的反向翻译...因为他令人失望。)

实例12

她出生在富贵人家;她认为她可以做她喜欢的事情。

她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张,1980;163)

(我的反向翻译: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

实施例13

与狼为伍的人将学会嚎叫”

你和瘸子一起生活,你将学会跛行。(郭,1996: 183)

(我的反向翻译:沾朱砂的必被染红,与朱砂打交道的

墨水会变黑。)

实施例14

伟人不总是明智的。

有四条腿的马也会绊倒。(郭,1996: 182-3)

(我的反向翻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4.2分析

分析基于以下五种常见的翻译方法:(1)直译(在目的语中保留相同的意象);(2)用标准TL图像替换SL图像;(3)直译加意义和解释;(4)将隐喻转化为意义;(5)用中文对联代替英文隐喻。

例1、例2、例3、例6中的隐喻都是直译。直译的目的是保留原文的民族或地方色彩、意象和外来语,以丰富译语。(张,1980: 161)。“去他的祖先”(例1)“去见祖先”,是“去死”的委婉说法。这种表达很生动,普通中国读者很容易理解。《武装到牙齿》(例2)《武装到牙齿》听起来有点刺耳但印象非常深刻。一个人武装到牙齿的形象是如此的如画,很难让目标顾岚。让读者忘记的年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直译已被广泛接受。

“一个更常见的翻译隐喻的程序是用另一个既定的源语意象替换源语意象,如果一个在语域中同样频繁出现的话”(Newmark,1988: 109)。例4、例5和例7中的谚语都被翻译成了中文,用中国读者熟悉的原文意象代替了原文意象。这些中国形象与原作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意义上却很相似。也许把例4中证明的“盲人中的独眼龙为王”逐字翻译成“盲人为王”是没问题的,因为意思和形象都很清楚。但是谚语“一个男孩是男孩,两个男孩半个男孩,三个男孩没有男孩”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形象,如果按字面翻译,它将是冗长的,可能无法像转换后的版本那样强烈地打动中国读者。

关于“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比喻性的谚语的翻译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张,1980;鲁(1993)认为,把它转换成“说曹操,曹操就到”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种建设性的表达方式是众所周知的,而其他人(郭,1996;李(1995)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人物,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如果原文是关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人的,把曹澳带进来是合适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李和他的学院决定把它直译成“谈论鬼”(例6)。

例8、例11和例12中隐喻的翻译方法是“意译”(通常的中文术语)或用纽马克的话说,将隐喻转换为意义。对中国读者来说,“柜中骷髅”的形象,可能意味着丑陋、恐怖和骇人;“湿毯子”仅仅是一条被水浸湿的毯子,“银勺子”仅仅是一把不同于中国勺子的勺子。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这些意象在隐喻中所承载的指称意义。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这些隐喻都被转化为意义,转化为更一般的表达,“家庭丑闻”,“失望”和“一个富裕的家庭”。这些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形象。斯内尔·霍恩比说得对,“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隐喻可能是普遍的;然而,在它的具体实现中,它与感官知觉和受文化约束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无疑因语言特有的特质而变得复杂”(1988: 62-3)。

例9中的隐喻与例8中的隐喻相同,但被区别对待。事实上,关于这个隐喻短语的翻译一直存在争议。在1981年写的一篇文章中,石丰·泽说,如果将英语习语“董事会中的骷髅”翻译成“壁橱中的骷髅”,中国读者可能不理解它的意思,所以他建议将其翻译成有意义的。在同年晚些时候写的另一篇文章中,徐世谷(Xu Shigu)并不赞同冯的意见。他认为,如果“鳄鱼的眼泪”这一比喻的第一个译者也像冯那样思考,那么中国读者就无法理解这一形象,这一表达也就无法进入中国的词汇。徐主张直译加意义或解释。但过了很久,人们才接受了“骷髅”形象:。《英汉双解词典》(未删节版)是我国规范的英汉双解词典,其中的隐喻翻译与冯的翻译基本一致。直到1992年,“骷髅”的形象才被直接纳入中国文化,尽管有一个简短的解释来揭示其隐含的意义(见例9)。

“把煤运到纽卡斯尔”的翻译表明了另一个普遍的问题。张和他的学院把这种金属翻译成“把煤运到纽卡斯尔?quot然后加上所指的“做出不必要的举动”。他们仍然认为不能完全理解,因为读者可能不知道“纽卡斯尔”是什么意思,所以他们建议做一个笔记,以确定这个地方盛产煤炭。

在最后两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与狼为伴的人将学会如何l”变成了“在朱者赤附近,触摸墨水的人将被涂黑,与墨水打交道的人将被涂黑;”伟人并不总是明智的”变成了“一个人失足,一匹马绊倒”(人会犯错,马都会绊倒)。两个译本中的意象和指称都有变化。对联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当用中国对联来翻译英语谚语时,尽管谚语的哲理保持不变,但译文往往比原文带来更多的意象。

5.调查结果和影响

源语文化特有的表达是被完全简单地替换掉了,还是在中文翻译中经常被保留下来?我的调查显示两者都不是。从以上隐喻翻译和分析的例子可以看出,方法1和方法3(直译;直译加意义和解释)是用异化的概念来实践的。译者“故意打破目标语的常规,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国情调”(舒特尔沃斯和考伊,1997:59)。用韦努蒂的话来说,译者的选择是对目标语言价值观的一种种族越轨压力,“以记录外国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将读者送到国外”(1993: 20)。

方法2、4和5(用标准TL图像替换SL图像;将隐喻转化为意义;用中国对联代替英语隐喻。)是归化策略,即“采用一种透明、通顺的风格,以尽量减少目的语读者对外语文本的陌生感”(舒特尔沃斯和考伊,1997:59)。

那么是什么让译者决定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呢?我的研究表明

(1)当源语和目标语群体的基本隐喻概念对应时,如“致我们的祖先”和“武装到牙齿”,原始的形象或味道最有可能被保留。

(2)当遇到文化隐喻中的历史、地理或民俗遗产时,如“多此一举”和“柜中骷髅”,译者会尽力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到目前为止,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解释的支持下保留原文的意象或文化特征,这样故事的含义才能被文化成员普遍接受,最终被译语读者理解。

(3)译文读者的反应仍然是隐喻翻译的重要标准和主要考虑因素。当SL中的图像的关联在TL中缺乏时,对于

例如,“出生在富贵人家”,“一个令人扫兴的人”,译者倾向于将隐喻转换成目标语的习惯表达。

(4)在翻译英语隐喻时,尤其是那些蕴含在谚语中的隐喻,如“与狼为伴的人会学会嚎叫”和“伟人并不总是明智的”,中国译者通常会寻找一种对等的表达方式(如中国对联)来代替原文,尽管这种对等有时并不准确。

6.结论

通过对隐喻翻译的研究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我意识到不同的翻译方法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的,是偶然的而不是永恒的。使用异化策略还是归化策略取决于不同的因素,如源语文本的重要性和语境因素,对指称准确性的考虑,读者的可接受性和“语用经济”(Newmark,1988b: 110)。我认为隐喻的翻译涉及到特殊的问题,但是隐喻的翻译理论在一般的翻译理论中是合理的。总之,在翻译实践中,没有某种程度的归化就没有异化,同理,没有某种程度的异化也就没有归化。

张美芳

参考

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公司。1998.文学翻译论文集。克莱夫登/费城/

多伦多/悉尼/约翰内斯堡:多语言事务有限公司168页。

达格特,1976年法学学士。“隐喻”可以翻译吗?巴别尔,第22卷,第1号,第21-33页。

冯玛丽1995年。隐喻的翻译。翻译百科全书。

波拉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658页。

-还有九龙桥。1987.跨语言和文化的隐喻。巴别塔,第33卷,第2期,第84-106页。

何子仁。1994.语用学与翻译。在祎凡新伦。Eds。杨子健和刘雪云。武汉:吴蓓

教育出版社。849pp。

乔治·莱考夫和m·约翰逊。1980.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芝加哥和伦敦:芝加哥大学

新闻。243页。

《翻译方法》。伦敦:普伦蒂斯霍尔国际(英国)有限公司X + 200页

-1988年b。一本翻译教科书。伦敦:普伦蒂斯霍尔国际(英国)有限公司292页。

舒特尔沃斯和m .考伊。1997.翻译研究词典。英国曼彻斯特:圣杰罗姆出版社。

236页。

斯内尔-霍恩比。1988年。翻译研究-综合方法。阿姆斯特丹/费城:约翰·本杰明

出版公司。VIII + 172页。

雷蒙德·范·德·布罗伊奇。1981.从隐喻翻译看可译性的限度。诗学

《今日》,第2卷,第4期,第73-87页。

劳伦斯·韦努蒂。1995.译者的隐形--翻译史。伦敦和纽约:

劳特利奇十二+ 353页。

许广平,1955,鲁迅与翻译。翻译理论集(1984年,罗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X +1047页。

许广平。1955.鲁祎凡。在的(1984,罗编)。北京:吴尚

阴枢观。X +1047页。

张培基等,1980,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VIII + 330页。

张培基。等人,1980年。韩迎祎凡交城。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VIII +

330pp。

冯世泽,1981,意译,直译和逐字翻译。翻译通讯,第2期,第7-8页。

冯世泽。1981.伊伊,智伊,朱子宜。《翻译通报》第2期,第7-8页。

徐世谷,1981,衣柜里藏着什么?从一个翻译实例看直译的可取性。翻译通讯,第6期,第19-20页。

徐世谷。1981.易久经长征神马?——丛一戈伊利阚志毅德柯曲。翻译中

第6号公报,第19-20页。

陆谷孙(主编),1993年,英汉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5 + 2308页。

陆谷孙(编辑。).1993.韩迎大饭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5+2308pp。

李银花等(译评),1995年,朗文英汉英语习语词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朗文出版有限公司

二十九+ 582页。

李银花(沈怡。).1995.郎韩文英双杰于颖成渝瓷店。上海:上海薛蝌

姬叔出版社/朗文出版有限公司。二十九+ 582页。

郭李庆生,1996。英汉翻译实用教程。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519页。

郭、李庆生。1996.韩迎胡艺市焦涌城。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519页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To Foreignize or To Domesticate.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