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留守儿童问题

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留守儿童问题,第1张

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留守儿童问题,第2张

第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一方移居外地,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隐患和问题。据统计,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的人数从1978年的2827万增加到2000年的17078万,而改革开放以来转移到城市的农民人数累计在6000万到1亿之间。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加农民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使得进城农民工数量迅速增加。然而,尚未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使他们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福利。因此,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数量激增。那么“留守儿童”的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是孩子祖国的未来,日益壮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我们西部地区,他们的教育、生活状况、心理状况更是堪忧。

家是孩子的第一个港湾,是孩子最早的启蒙场所。选择隔代教育还是亲子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爷爷奶奶等非直系家庭成员对孩子的照顾远没有亲子教育那么有针对性和感情色彩。更何况很多孩子连这种照顾都享受不到。从小就只能待在别人家或者一个人住。也许这或多或少是对他们独立性的一种锻炼,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孩子正处于过渡期,这将直接影响到他未来各方面的发展。父母对他们人生观的良好教育和引导对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少数“留守儿童”逐渐成为“问题儿童”,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大学生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为了全面掌握永福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我们暑期社会实践队对周边县进行了调查,对永福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永福县是桂北的一个小县城,总人口27万。目前已婚农民工15003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6%。夫妻双方都在外打工是很常见的。由于大多数农民工无法带他们的孩子在城市上学,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根据对全县111所中小学的调查,永福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有“留守儿童”4691人,占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7.5%。小学有2868名“留守儿童”,初中有1823名。在一些偏远的学校和教学点,“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学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广福乡中心小学910名小学生,“留守儿童”283人,占31.1%。

据调查,永福县“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一年回家一次以上,有的两年回家一次,有的父母五年多没回家。“留守儿童”主要通过书信和电话与父母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一个月左右才联系一次,有的半年多联系一次,有的甚至一年到头都很少联系。接触的内容一般是钱和事,关于温暖和充实,关于学习问题,特别是道德问题的不到20%;当被问及父母对外出打工的态度时,80%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渴望和父母一起生活。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很少主动联系学校,60%的临时监护人甚至不能按时参加一年一两次的家长会。由于家和学校的距离,农村学校的老师很难进行家访,老年监护人进行电话家访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相对于普通孩子,“留守儿童”的教育是要打一个大折扣的。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第二部分是留守儿童的成因分析。

1.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和城乡之间的壁垒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下,只需要1.5亿劳动力。但现实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解决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这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进入城市。2003年,中国农村流动人口达到1.139亿人,比2002年增长8.8%,即增加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不断扩大,家庭流动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使得外出务工的农民不可能带着他们的孩子。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价入学、必须在原籍参加中考、高考(Q吧)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负担不起子女上学的高额费用,农民工子女入读简陋的学校无法解决入学考试问题,不同地方选用教材的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面临着转学后两地教育内容无法衔接的困境,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据调查,永福县“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打工的有984人,父母均外出打工的有3707人,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652人,寄养在亲戚家的有509人。

2.从家庭的角度来说,经济收入和孩子的教育是不平衡的。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去城市打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更充裕的资金支持。但当农民工和子女上学、受教育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前者。2004年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第一、第二选择为“怕影响孩子上学”的仅占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是不同原因造成的结果是一样的,就是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化中成长。

为了更真实地探讨留守儿童现象的现状,以下是笔者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事例。

还有XXX,一对姐弟。我1岁和4岁。我家住在永福县罗晋镇尚笑村。我和我的祖母住在一起。我家只有3口人。父亲外出打工至今未归,母亲改嫁,外公去世。家里所有的劳动都由他们65岁的奶奶承担。奶奶通常在地里干活,丽莎在家帮忙做家务,弟弟太小,不能在家承担农活。因为没有父母陪伴,奶奶平日忙于农活,两兄妹相依为命。在田野里,在家里,在山里,都有他们欢笑的身影。但据同村的田嫂说,他们没有其他玩伴,也没有朋友,就是一个以他们为中心的小交际圈。Lisa很内向,平时不怎么说话。她的弟弟只是自己玩。家访过程中,我们只是点点头,不想说话。更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我的姐姐和哥哥都严重营养不良,嘴角溃烂,头发蓬乱。我听说他们一直在掉头发。很明显这是因为缺乏维生素,但是这样的家庭怎么补充营养药物呢?我妹妹刚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还不错。据一位大嫂说,她考了第一名,但是后来感觉不好。当她被问到时,她没有很好地回答我们的问题。从她的眼神中可以明显看出,她是如此渴望被关心和理解。但是,她从奶奶那里得知,家里条件并不好。女孩子读小学四五年级就够了,或者让弟弟多读点。毕竟男生读书可能有用。

应该说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例子。为什么两兄妹的命运是这样的?我们不知道。但是,如果他们像父母关心的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不会是这样。中国特殊的国情造就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农民工。他们在为自己奋斗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两极分化加速,城市发展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农村依靠少数农民工的速度。“留守儿童”问题只是中国国情的一个突出表现。多年来,现实的答案只能是等待。但谁能想象2000多万留守儿童几年后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3.由于户籍限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基本不可能。即使学校录取了,家长也很难承担高昂的费用。而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基本都是民办的,教学质量跟城市学校或者农村学校没法比。近年来,父母的婚姻问题也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形成。我们在永福了解到,75%的孩子在家里成为“留守儿童”,是因为父母的地方没有合适的学校,在那里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第三部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习差。一方面,工作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的期望太低。调查发现,一些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成功的几率不高,对孩子学习的普遍期望较低,缺乏硬约束。他们把孩子的学业定位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把孩子的未来定位于外出工作。另一方面,监护人参与留守儿童的学习太少。新冲镇的调查显示,91.4%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只有8.6%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照顾。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较大,健康状况不佳,尤其是文盲。他们不仅不能在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普遍相差近50岁,在思想观念上与留守儿童有很大的差异。沟通障碍明显,教育管理存在诸多弊端。再加上要承担家务和农活,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根据对永福中小学的调查,“留守儿童”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很少主动联系学校,60%的临时监护人甚至不能按时参加一年一两次的家长会。在农村学校,由于家和学校的距离,老师很难进行家访,老年监护人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相对于普通孩子,“留守儿童”的教育被打了一个大折扣。

2.性格缺陷。由于外来务工父母主要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工作,常年在外奔波,多从事体力劳动或小生意,收入低,生活艰苦,劳动强度大,闲暇时间少,空,所以回家的频率极低。一般一年回家一次以上,有的父母两年回家一次,有的父母五年以上没回家。“留守儿童”主要通过书信和电话与父母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一个月左右才联系一次,有的半年多联系一次,有的甚至一年到头都很少联系。与留守儿童接触较少,但接触的内容一般都是关于金钱和事物,关于温暖和充实,关于学习问题,尤其是道德问题不到20%,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引导。然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和性格转变的转折点。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使其性格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此外,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父母溺爱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儿童。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也不会管。出去的父母管得不够,也不愿意管。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不受限制的状态中,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变化,一般表现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感情。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是复杂的,情感缺失是最严重、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养育比隔代养育和寄养更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亲情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性格和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人的安慰和关爱,往往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同时,根据调查和讨论,大多数留守儿童担心家庭经济、父母的健康和安全,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年龄越大,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爱的需求越强烈,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渐降低。在调查中,当被问及父母对外出打工的态度时,80%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渴望和父母一起生活。

4.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较少涉及其心理健康问题,对其关注不够。当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先和老师倾诉,其次是同伴,第三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自身的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有着独特的理解。,而且他们也有很多烦恼和矛盾。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个畅通的倾诉渠道,也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他们远离父母,缺乏至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也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往往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如情绪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这种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异常心理一旦形成,就比其形成过程更难进行矫正教育。

5.行为偏差。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较弱。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和监护人的关系比较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是采取认可的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管教,一些留守儿童管教不严,出现行为偏差。据调查,很多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教诲,在学校道德品行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逃学、逃学、撒谎打架、欺负同学、向比自己小的同学要钱要物等。有的痴迷于台球室、网吧、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嗜好的成年人混在一起。监护人、家长、学校等。觉得很难控制留守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

6.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显著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些农民工急于致富的心态正在迅速膨胀,他们通常不太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特别是一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因为照顾不了孩子而感到愧疚,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增加了留守儿童的零花钱数量,提高了他们的使用自由度。容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铺张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等不良习惯,直接导致“无用之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兴起。据调查,一些留守儿童厌学,认为读书没用,父母也没读过什么书,也是在赚天下人的钱。有些同学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他们在学习中往往缺乏主动进取、刻苦学习的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在与永福县大泉头村一个现在读三年级的男孩的交谈中,我得知他的父母已经外出广东打工,他们已经放弃了学业。他们从未想过要上大学,只打算初中毕业后像父母一样去外地工作。

7.生活很艰难。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纪大了,他们很多人除了自己做饭洗衣服,还要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干点农活。在大泉头村调研时发现,对于家里留守儿童多的人来说,年龄最大的哥哥或姐姐要承担更重的负担,不仅要帮忙干农活,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这给他们的学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小就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留守儿童如果生病了,一般只去自己村里的药店拿点药,或者监护人会提供一些土方。当他们遇到严重的疾病时,他们经常会有问题。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不敢去大医院,而且病情很严重。

8.潜在的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差、自制力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非常重要。然而,由于学校与家庭安全联系中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被伤害或受伤的安全隐患随处可见。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架等事故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甚至拐卖虐待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CFP7月18日报道16岁,现在正是中考后尽情玩乐的好时候。然而,四个16岁的女孩,小兰、小梅、小凤和小玲,加上一个18岁的小娟,在生活中遭受了苦难——他们被从温州骗到沈阳,并被胁迫卖掉。

2008年7月13日,小美大胆脱逃后,沈阳警方一举端掉了一个胁迫未成年人卖*的团伙。目前,5名女孩已被沈阳警方安置在沈阳救助站,即将踏上回家的路。经过对此事的深入调查,发现这5名女孩都是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警方和沈阳救助站通过本报呼吁社会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安置问题,不要再让他们“哭”了!

第四部分是对永福县尚笑村留守儿童调查结果的分析。

(1)留守儿童担心自己有强烈的家庭需求。

(二)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3)监护情况堪忧。

第五部分是对永福县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和经验的研究和总结。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永福县沉着应对,从实际出发,认清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经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我们团队总结了近年来永福县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县委、县政府将关爱“留守儿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1.成立永福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县妇联率先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留守儿童”问题,并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安宁持久生活的重要举措。关爱“留守儿童”被列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项目。为了唤起全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意识,今年5月30日,永福县在大苏小学举行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启动仪式。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及相关单位领导、个体老板、大苏小学全体师生3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永福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向全县发出“为留守儿童做好事、办实事”的倡议,在全县范围内相继开展了“担当母亲”、“为留守儿童献爱心”等系列活动,给予他们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关心和帮助,让“留守儿童”用真情和爱心健康成长。

2.依托永福县“关爱未来”服务队(简介见附件3),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2006年起,永福县委宣传部、文明办正式介入,组织领导永福县“关爱未来”服务队,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加入组织,秉承“自愿、义务、服务”的原则和“服务与青少年一起成长”的活动宗旨,定期安排八大主题的服务内容。通过讲故事、做报告、举办文艺演出等。,八个主题的服务内容是固定的。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的内涵巧妙地融入真实感人的故事中。每次活动都安排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让队员与学生交流,了解青少年的疑惑和困惑,打开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青少年”的思路。服务队还致力于开展“留守儿童”维权活动,全面帮助和引导“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成功帮助鲍莉初级中学、白寿二中等40余名“留守儿童”解决了生活保障、家庭歧视、心理健康等困难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成立“留守儿童合唱团”。2006年12月,永福县在苏俏镇成立了第一个“留守儿童合唱团”——通北屯合唱团。这个献给“留守儿童”的合唱团,一成立就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些原本处于“弱势地位”、自卑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呵护着,很快就恢复了从前的活泼开朗。今年4月,通北屯合唱团15名留守儿童参加广西影视歌手大赛,经过桂林赛区海选,入围地区赛,极大地鼓舞了全县留守儿童,促进了永福县合唱团的蓬勃成长。在苏俏镇通北屯合唱团的带动下,永福县明德第二小学、大苏小学等“留守儿童合唱团”相继成立,开始接收不留守的贫困学生。

(2)教育部门以照顾“留守儿童”为己任。

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县教育局和中小学积极履行职责,尽力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学校组织力量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在档案中记录其在校表现的方方面面,及时将“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告知监护人和流动家长,形成了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2.进行寄宿管理。何志县的所有乡镇都建立了设施完善的寄宿学校。在寄宿制小学,已经安排了专门的生活老师,让得不到有效监管的“留守儿童”进入学校寄宿。集中的教育管理不仅激发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也增加了和谐的安全系数。

3.深入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如主题班会、社交聚会、道德与法制讲座、“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温暖。

4.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与父母交流的平台。由于相当一部分父母一年只能回家一次,甚至有些父母常年不回家,使得家庭关系出现障碍。即使有通信,他们也依赖电话。但口语和书面语差别较大,通话时往往有监护人在场,学生很难敞开心扉。也许正是这种距离感,让孩子无法充分感受到世界上最珍贵的亲情味道。为此,永福县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举办“留守儿童”书信大赛,组织引导他们给身在异乡的父母写情信,为他们创造一个与父母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把日常生活中想说但因为各种顾虑而没有说出来的话表达出来,彼此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以便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和促进家庭纽带。

初中一年级学生XXX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转眼七年了。每当我听到同学说晚上写作业的时候都是父母陪着,你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吗?我是多么渴望和你讨论学习和讲快乐的故事...晚上睡觉经常梦到你,醒来枕巾湿湿的……”

实验中学学生XXX对妈妈说:“你每次给家里打电话,都是问我学习的问题。我女儿知道你和你爸爸出去打工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我上学的费用,但是你知道吗?每当周末看到其他同学的家长来宿舍对他们嘘寒问暖,心里就有一种嫉妒和失落……”

儿童无厘头代表了众多“留守儿童”的心声和愿望,表达了他们不平衡的父爱和母爱,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3)相关部门合力净化社会环境。

公安、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加强合作,有效净化了“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例如,2006年,公安和文化部门联合开展了20多次网吧检查,处罚了8家非法网吧,取缔了10家非法电子游戏室;县公安局还在中小学设立了10个治安联防执勤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230次;工商、卫生等部门先后8次开展专项检查,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杜绝“三无”食品进入校园,从源头上保障“留守儿童”安全,促进其健康成长。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留守儿童问题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