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执业护士血液病之出血性疾病护理五

2006年执业护士血液病之出血性疾病护理五,第1张

2006年执业护士血液病之出血性疾病护理五,第2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血栓形成,继发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和纤溶亢进的出血综合征。这种综合征也被称为消耗性凝血病或去纤维蛋白综合征。

疾病的起因

表5-5-5 DIC的常见原因

1.妊娠并发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流产感染、宫内引产、先兆子宫破裂
2。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出疹性病毒感染(天花、水痘、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斑疹伤寒、紫阴性杆菌感染(胆道感染、伤寒、暴发性细胞性痢疾、败血症等。

3.大量组织损伤及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心肺转流、胸部、盆腔、前列腺手术等。

4.肿瘤和血液系统疾病:前列腺癌、肺癌、各种消化道粘液腺癌(特别是广泛转移的晚期肿瘤)、各种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

5.心、肺、肾、肝等内脏疾病:肺心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心力衰竭、肝硬化、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出血坏死性肠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糖尿病性酸中毒、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结缔组织疾病。

6.其他:休克、输血输液反应、中暑、肾移植后排异反应、毒蛇咬伤、巨大血管瘤、药物反应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

发病机理

一是血液高凝状态的内外凝血系统被激活。

(1)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病毒)、缺氧、酸中毒、血管炎等。均可引起小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胶原暴露激活因子,启动内源性系统凝血;同时,血小板粘附在受损的血管壁上,聚集并释放其内容物,形成白色血栓。细菌内毒素和抗原抗体复合物也能直接激活因子。

(2)组织凝血剂等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如妊娠期子宫内容物、组织损伤、肿瘤细胞破坏、溶血、血小板破坏等,均具有组织凝血活性。

体内外凝血系统启动后,血液循环中形成凝血酶,促进血管内凝血加速发展,消耗大量I、II、V、VII因子,发生血栓性凝血障碍。

第二,继发性纤溶亢进

凝血酶、活化因子、受损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活化物质、缓激肽的释放都可以促进纤溶酶转化为纤溶酶。后者是蛋白水解酶,能溶解纤维蛋白原,将其降解成X、Y、D、E等片段,称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可对抗凝血酶,干扰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和血小板聚集释放,进一步加重出血。

起作用的因素

首先,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肝脏清除功能受到抑制。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脾切除、肝功能异常等。能清除循环纤维蛋白、凝血物质和活化凝血因子的障碍。

二、高凝状态

凝血增加,如妊娠晚期,血液中许多凝血因子增加;或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III的减少。

第三,纤溶活性下降。

如大量使用抗纤溶药物、长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第四,血瘀,如血液黏稠度增加。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2006年执业护士血液病之出血性疾病护理五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