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总结马哲复习四大要点
黑格尔说,“开始包含目的”。为考试而学哲学,不可能是神闲的味道,也不是深刻的批判性反思。而是要面对2008年1月的考场,直接制造“应试运动员”。目的很直接,要求也高。所以,开头尤为重要。我们一动手,就要直走。也就是高屋建瓴,客观定位。找到合理的切入点,遵循科学的步骤,建立框架,梳理线索,解决难点,把握考点。有逻辑(抓住理论线索解决难点),顺藤摸瓜(抓住命题语境抓住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考研政治理论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它有自己系统的理论内容、试题和分数,而且因为它是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考场上组织答题的时候,哲学原理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一个贯穿性的特点。笔者多年的阅卷经验证明,哲学问题的答题水平与整篇论文的分数呈正相关。所以决心考研的同学一定要下定决心拿下这门关系到整个考研复习成败的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它的基本观点真的是通过我们的生活经历“理解”的,那么它将足以不仅在考试中,而且在生活中指导我们。然而,对于大多数青年学生来说,那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我们太年轻了,不能考虑这个问题。这样当然显得抽象,甚至格格不入,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准备哲学考试,你感到头疼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难的部分其实是刚开始考哲学不容易,但是我们有有效的方法。
建立理论框架
考研哲学复习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理论框架。
为什么要建立理论框架?直接原因是试卷上的所有问题都是基于哲学教学体系的理论体系,要求你按照理论体系来回答。为了理解问题的起源和你的答案的归宿,你必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这一套陈述是如何产生的。这很重要,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天才马克思创造的,但不能认为是他主观臆造出来的。是他的研究,是他研究对象的理论再现。他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和客观规律不是两个真理,而是一个真理。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的职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算是“门外汉”,但我们没有一个人活在客观世界之外,活在客观规律之外。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际上概括了我们的生活本身。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提倡唯物主义?因为世界是物质的。为什么要坚持辩证法?因为客观世界是辩证关系。学习的学科不同,生活的领域不同,似乎都有自己的规律。但实际上,世界是统一的,哲学的基本原理反映的是规律的规律。
客观世界是一个物质系统,客观世界的反映必然是一个与物质系统同构的逻辑框架。如果你理解了,这套东西可以在考试中为你所用,对你拿分有帮助。如果你“生”了,你就什么都不是了,占据你的大脑,让你头疼。就像一位哲人说的,学哲学是“成者为王待,败者为贼”。
当我们大体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框架,我们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当我们在考试中遇到那些奇怪的,莫名其妙的题目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放到我们准备好的逻辑框架中。如果我们有高水平的审查,这个过程可以是“半自动”的。大部分同学都能有意识地按照理论框架一步步给自己定位。毕竟主观题都是基本原理,客观题都是和基本原理挂钩的概念。但原理和概念在理论框架和板块中是相互归属的,不可能“出圈”。只要我们系统地梳理了复习中的基本原理,并能记住它们,从它们的脉络中理解它们。目前我们是不可能被这种测试难倒的。
整理解决问题的线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教学体系,知识点多,概念抽象,显得庞杂,难以掌握。但如果抓住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很多难点是可以系统梳理出来,形成“连环环”的。
其中最根本最有用的是《哲学基本问题原理》。
“哲学基本问题原则”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作出科学回答时形成的“物质决定和意识能动性”的基本原则。这一原理既是贯穿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论线索,也是考试中重要的解题方法。
这个原理就是第一章中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第二章中,阐述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第三章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对立。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与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五章展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社会关系与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表现为政治上层建筑和相关的意识形态原则。在第六章中,展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或者说由这两个原理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两个基本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第七章展示了社会形态的范畴,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而且涉及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必然与自由的关系。
我抓住了最基本的线索,彻底理解了。可以抓住几个主要开关,形成一个集理解、记忆、答题于一体的复习局面。很难活出问题,何乐而不为!只等我们一展身手
解决核心难点。
很多同学觉得考研哲学复习的障碍是前期不会看书。二是后期看不懂问题。白纸黑字的书我一个字都知道,就是看不懂。有的地方甚至背下来了,我还是不懂。这正是哲学的特点。为什么?因为水太深,内容太抽象。为什么这么抽象?两个原因,一个是研究对象;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这在构建体系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制高点和逻辑枢纽。说来话长。如果这些困难只是理论上的,与考试无关,我们本可以考虑规避。但问题是,它们往往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难点,更是试卷上的直接考点。没有其他选择。要想在短时间内达到考试水平,就得砸碎几个关节上的“硬核桃”,戳穿那层层“窗户纸”。
其中一些核心难点是理解某个理论板块的逻辑起点和支点,比如“材料”和“实践”。有的是理解某个理论线索的枢纽,比如“矛盾”,比如“制度”、“生产方式”。有些涉及到深刻的学术理论,如双向对象化、图式化、重构、非理性因素、思想的社会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思想、文化、文明、以人为本等等。
曾经有考过的同学说,我掌握了很多基本原理,但是遇到题还是会有罪恶感。这是怎么回事?没有他,是对原理不了解造成的。这样在试卷上形成只拿分不丢分的力量是不够的。如何有效提升自己的实力?其实我有诀窍。就是抓住几个核心概念,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比一般人更深刻的理解。直接结果就是问题考不出来。不懂哲学就得这样,不加分析就去地毯式轰炸,只靠强行记忆,那就坏了。因为“背”哲学不是背诗,也不是背圆周率。如前所述,哲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个有理论体系的东西,如果不按照它的理论体系去理解,那就真的有悖常理了。结果不是事倍功半的问题,而是彻底的迷茫,如坠云里雾里。最后只能被生吞活剥,冲进战场。
抓住命题的考点
很多人以为考研哲学的考试中心就是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其实根本不是。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被直接用来听写题型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目前所有的题型都是以考试大纲的知识点为基础,将知识点下的一个具体概念或命题与生动的现实材料或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材料相结合,从而做出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题目往往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读起来也很有趣,但却是隐患。这种情况让一些认真复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的考生感到委屈甚至迷茫。他们觉得长此以往,考研哲学将会无边无际。过去他们考《按图索骥》、《闻一多画马》、《鸭子不作双关》、《六人抬木》、《许衡不摘梨》、《水兽捞》、《丁玲知程》等。也许在未来,李白会磨一杵,牛顿会吃鸡,天方夜谭,西行漫记中国上空,全世界,全世界,很多同学会打电话求助。
这对于广大考生来说确实是一道难题,但其实只是一道伪题。它来源于我们对考研政治复习的一个误区——一是把复习政治等同于“背政治”,甚至只是归结为死记硬背。曾几何时,理解基础上的必要死记硬背,绝对转化为没有理论内容的狼吞虎咽。更有少数学生厌学,懒得上课,把希望寄托在考前作文的“直击”上。这真是外行人的家。其实题目变了。今天所谓的“直击”,对于没有经过系统复习,在头脑中生成了一个学科体系网络的考生来说,只不过相当于千言万语中的遇见几句,能让考生眼前一亮,但马上就觉得捉襟见肘,对答题一点帮助都没有。它的主要意义其实是商业广告。考生信了,等于把命运托付给了广告。他们不会犯错吗?
然而,大海是无边无际的。我们该如何应对?有效的办法就是抢占题路,守住考点。殊不知,几千个问题,几百个问题,都只是那些问题。只要牢牢抓住基本命题点,高频命题点,理论难点,形成命题热点的次关键点。瓮中捉鳖并不难。没有厚房,也没有难度。
以上步骤只是复习考研政治哲学内容的几板斧,可以说是极其犀利,让人无法抗拒。
位律师回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