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几种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第1张

几种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第2张

1.1系两个止血带

马俊英[1]报道将一个止血带系在肘关节上,一个系在腕关节(内关穴)上,从肘关节窝取血。通过6000多名儿童的临床实践,准确率达到99%。有人认为绑两个止血带比绑一个止血带好。对于一些不能主动握拳的患儿,可以作为握拳的替代品,局部血管充盈程度令人满意。此法不仅适用于儿童,也适用于身体瘦弱、血管不稳、充盈不足、肌张力低、疲惫无力、无法握拳的成年人。张清智[2]等。用于脑血栓引起的偏瘫、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引起的肢体麻木等患者的静脉抽血。,一针成功率98%。在此基础上延伸至手背(一条止血带系在腕关节内关穴,另一条系在2 ~ 5指第一指节)和足背(一条系在踝关节内踝6cm处,另一条系在足1处)。燕侯等。【3】对于有明显水肿和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使用两个止血带,彼此相距约15cm,对其肢体进行捆绑。1分钟后,松开下面的止血带,这时这个部位就会看到靛蓝色的静脉,有利于穿刺。

1.2易见的回血法

使用一次性输液器的缺点是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少,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姚等[4]经过4年的实践,摸索出两种容易看到回血的方法。一种是调节器的高调法,即将调节器放在靠近墨菲氏滴管下端的位置,对1209例血管弹性良好的患者进行8984次静脉穿刺;二是带调节器的高位输液瓶低位法,即在高位调节器的基础上,将输液瓶挂在输液架的调节旋钮上,对247例血管小、血管弹性差的患者进行了2634次静脉穿刺,成功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虹吸作用,因为输液管和液体瓶内所装液体的位置降低了。当调节器设置在高位时,输液管内血液回流的空间增大,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很容易回流到针管内。付军[5]报道了用手捏输液器下段的方法。如果头皮针在血管里,可以看到有明显的回血;否则没有回血。避免头皮针进入血管不回血,拔针时有回血的现象。吴俊岭1.3局部血管扩张法,常玉峰等人1.3.1血管扩张剂的外用采用增加输液管道负压的方法,使血液回流迅速,容易被看到。方法:常规输液耗尽后夹住调节器,将调节器下部的输液管前端折回,前端挤出0.2ml [6]或0.6ml [7]的液体,固定折回处,穿刺针刺入皮肤后松开折回处,按常规方法穿刺血管。一旦它刺穿血管,可以看到快速的血液回流。将前一种方法与常规输液方法进行比较,选择60岁以上、血管脆弱、脱水、休克的患者和儿童各500例。增加负压法成功率为98%和100%,常规法成功率为92%和96%。后者选择46例休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结果,常规方法成功16例,采用30例。认为增加输液管道负压会使管道内压力明显低于静脉压力。一旦穿刺针进入血管,血液会迅速流入针管,穿刺容易成功。

[6]

[7]

对于周围静脉不明显、因血管痉挛穿刺困难的患者,李波[8]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于手背,再局部湿热敷约3分钟,浅表小静脉迅速充盈。36例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表明,该方法可明显增加静脉管径,增强血管充盈度,且无过敏反应。程凤辉等热敷法用棉签蘸适量阿托品注射液,摩擦穿刺局部皮肤8 ~ 12次,2 ~ 5分钟后,使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应用32例,其中50岁以上肿瘤患者18例,化疗3个疗程,5个月~ 3岁婴幼儿8例,39岁以上其他疾病6例,成功率分别为100%和100%。冯敏等局部热敷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暴露静脉充盈。张秀兰等1.4针插入角度的选择对51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热敷局部穿刺与常规穿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热敷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穿刺。陈颖等人在教科书中,中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为20度,而任永峰等常规静脉穿刺时,指导患者握拳,成功后松开拳头。但在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万树志等1.7仪器显示穿刺方法主张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手固定成杯状,可充分暴露手背各部位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经过一万多例的实践,成功率达到98%以上。王润兰等赵永胜等[24]报道,冷光乳腺摄影仪通过光束的传输,可以清晰地显示皮下静脉的分布和走行,尤其是肉眼看不到、手摸不清的静脉。临床用于100例患儿静脉穿刺,1102次穿刺,一次成功1081次,成功率98.1%。于等[25]研制成功手背浅静脉显示仪主张患者握紧拳头,然后让其握紧拳头半秒钟(拳头中心处于a 空虚状态)。其他人主张反复握紧和松开拳头[18,19]。他们认为握紧拳头时,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导致管腔放气。针扎进去后,很容易穿透血管。反复握紧和松开拳头可以使它成为可能。范小平吴[26]主张用指压穿刺血管止血,即穿刺血管后,慢慢抽出针头,当回血停止后,立即用指压穿刺血管,同时松开止血带,用胶布固定针柄。按压手指约1s,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轻轻按压手指至液体能慢慢通过,观察约1min无外渗后停止按压,用胶带固定针头,调整滴数。报告穿刺100例,成功补救90例,成功率90%。认为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婴儿、老年人和难以找到血管的病人。孔鲤等人[27]进一步补充了这种方法,即穿刺血管后,抽血后不要停针,将针再移动一点,使针超过穿刺部位,可避免渗漏。这一补充得到了王海平[28]的认可,强调在进行静脉穿刺时,输液针的针杆应留在皮肤外1/4,以补救血管穿刺。陆等1.9其他方法采用抓指法,即操作者用左手握紧被穿刺手的四五个手指,将手向掌面弯曲成弧形。100多个病例显示了满意的结果。[20]对比握拳法分别穿刺12080人,结果显示握拳法成功穿刺11234人,成功率93.0%,握拳法成功穿刺10026人,成功率83.0%。[21]主张进针处于或接近45度;李冰等1.6手指推压法主张老年人浅静脉穿刺35度角;陈颖等[12]主张在指(趾)背静脉上以10 ~ 15度的角度进针;刘王立华等马晓军等人[29]采用的新方法是在针头进入皮肤并穿透血管后,向下按压血管,然后将针头的斜面转向上方固定。选择血管条件差的患者38例,采用自身对照法(先用常规法穿刺,失败后再用新方法)、常规法。李冰等[15]报道在与静脉穿刺成功相关的因素中,强调了操作者的心理因素——自控能力。只有控制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才能有效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用拇指轻轻按压待穿刺静脉,从近端向远端推3 ~ 5cm,指导患者用对侧拇指按压固定静脉,再用拇指从固定静脉远端(距穿刺点3 ~ 5cm)向近端推,达到充盈静脉的目的,穿刺后再松解。与按压脉冲带固定法相比,该方法的效果优于按压脉冲带固定法。对于静脉易滑的老年患者,在静脉抽血时,国外学者主张操作者用左手拇指按压离进针处0.3 ~ 0.6 cm处的皮肤,使针尖能一次穿透皮肤进入血管。对血管粗硬易滚动的老年患者,主张以40度以上的角度进针;戴1.5非拳头穿刺法主张头皮静脉、手足背浅静脉、指间静脉、肘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10 ~ 45度角进针,20 ~ 30度角进针。都达到了方便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和戴[13]都主张对小儿腹泻引起的循环不良、静脉塌陷、穿刺困难的患者,应采用热敷的方法,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发现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次,用于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穿刺困难的患者50例,一次成功38例,无不良反应。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磨损后的补救措施

[20]

[21]

[22]

[23]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几种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