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胃病按照“20字诀”

中医治胃病按照“20字诀”,第1张

中医治胃病按照“20字诀”,第2张

中医治疗脾胃病讲究中焦脾胃平衡,两者有膜相连,使脾要升,胃要降,脾喜刚燥,胃喜软润,两者取而代之,相辅相成。根据吴鞠通“中焦如衡,而不太平,不安分”的原理,要注意寒性与温性的配伍,盛衰的调和,虚实相生。

(1)照顾胃气:胃气也叫脾胃气,是后天之本,胃气也是后天之本。因为五脏都对胃至关重要,胃气可以滋养五脏之气,而在五脏之气中,肾气与胃气的关系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气,肾气为胃气之本,胃气滋养肾气。先天气虚也可以通过后天的气调养。健康人胃气足,表现为食欲好,精力充沛。如果生病期间照常进食,说明胃气未伤;如果食欲逐渐好转,食欲增加,就是胃气的恢复。长期重病,食欲不振,吃得少,甚至不思饮食,是胃气下降的表现,预后较差。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控制胃气,更要时刻照顾胃气。使用止泻药的目的是除实邪。如果没有证据,使用止泻药,或者即使有证据,过量的止泻药会攻击脾胃,损害胃气。因此,除非必要,否则不应在许多方面使用损害胃气的处方。另外,在各种脾胃病的治疗中,无论是攻泻还是补益,如果要长期服用中药,就必须添加和胃护胃气之品。

(2)调整气机升降:升降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调整升降也是治疗脾胃病的原则。叶指出“脾升则健,胃降则和”。

脾胃升降失调可表现为三种形式:升降不足、逆升降和升降失调。

上下是指脾胃虚弱,上升时脾气虚弱,下降时胃气无力。对于这类疾病,应采用补益的方法,帮助脾升胃降,补虚补实。如对于脾虚不足,生化来源不足的气血两虚证,采用健脾益气,帮助气血生化;对于胃阴不足引起的便秘,需要滋阴润燥,恢复其降逆之性。

盛衰是指脾气上升时反而下沉,胃气下降时反而上升。这类病症要纠正,在补益的基础上,还要加解郁或降逆之品,如补中益气汤用的升麻、柴胡;旋覆花和赭石用来代替赭石汤。

升降异常是指患者脾失健运或清阳不升,胃失降的病理变化。或者看到一种升降失调,气滞的疾病。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临床上常用升降脾和降胃并举的方法。对于复杂的病例,要知其不变,掌握升本升末的治疗原则。

(3)调理阴阳:脾属阴,胃属阳,根据脏腑、腑的性质相对划分。但就其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而言,湿为阴邪,易伤脾阳,燥为阳邪,易伤胃阴。所以在治疗上,温脾养胃,祛湿清热,都属于调理阴阳的范畴。补虚解实,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也是脾胃病的治疗原则。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强调弘扬脾阳,叶重视滋养胃阴,而滋养脾阳、滋养胃阴则是针对脾胃阴阳盛衰、补其不足的治疗原则。扶脾养阳,就是培土强身,潜移默化;养胃阴能使胃的阴阳协调,降而不逆,溢精,使脾能散精,可归于肺。在强调滋补脾阳胃阴的同时,也不排除滋补脾阴胃气,但脾胃阴阳两虚的疾病是有主次之分的,所以在治疗上要有侧重。

脾恶湿喜燥,燥导致脾气上升;当胃燥湿时,胃的浊气减少。就湿为阴邪,燥为阳邪而言,燥湿清热是脾胃受邪的治疗原则,泻实以祛邪为主。

燥湿是一种治疗原则,用于治疗湿邪入侵,脾内郁结,或脾虚,内生湿。清胃热是对胃的一种实用治疗方法,包括清胃热、清肠热和肝经。

(4)注意平衡中焦:脾胃有膜相连,脾气要升,胃要降,脾喜刚燥,胃喜软润,两者取而代之,相辅相成。因此,脾胃病的治疗应以吴鞠通的“中焦平衡,而不不宁”为原则,注意寒性与温性的配伍,脾胃的升降,虚实相生的原则。
寒热指的是药性。虽然有“脾温则健,胃凉则安”的说法,但治脾不宜热盛。如果太热,脾阴就会受损。用重感冒治疗胃部是不可取的。如果太冷,肯定会损伤1 '和胃阳。对寒温要适宜,甚至苦寒可以搭配辛温。升降失调,脾胃病因气滞,宜上下调节。治脾宜升,胃宜降。对于复杂的病例,要掌握升与降,降与升,这样升与降才能保持脾健胃和。如补中益气汤加枳实用于治疗胃下垂;对于后者,傅玄代赭汤和葛根用于治疗顽固性呕吐。脾胃病有虚证、实证、实证之分,宜适当采用补泻法。其实腹泻,虚则补之,虚实夹杂,平衡发展。但要注意养而不滞,泻而不切,养阳不伤阴,养阴不阻阳,治脾胃,治胃不伤脾。

两实一虚,以实为主,兼顾其不足;两虚一实,对待虚,兼顾实。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中医治胃病按照“20字诀”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