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知识点: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指导阅读
(1)本章内容概述
这一章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绍。它是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解释。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阐述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并以此为导向阐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第二部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理论形态、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第三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的关系,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二)需要划定的重点、难点和理论边界。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这一章需要划清理论界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和界限。
命题特点和趋势
这一章,历年考研很少出题,很多年都没有出题。一般给出选择题。1998年文科试卷只出了一道分析题,一直没有出分析题。
命题的主流仍然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的历史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考点分析
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
(1)哲学是系统的、理论的世界观。它是世界观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又称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理论体系作为一种哲学世界观,是以最常见的概念和逻辑形式,通过理论加工构建的知识体系。
(2)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它反映和把握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指导作用。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而基本的方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特定科学的哲学的出现提供经验知识和基础。从特定的科学哲学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它与特定科学的哲学有着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2.哲学有以下特点
(1)抽象的一般性是“最深刻的思考”。
②的普遍性具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功能和智慧的启发功能,但它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做出具体的结论。
(3)哲学属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里,它具有阶级性。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起源,谁是派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哲学分为不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哲学的特性决定的;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是解决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一切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向。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为研究哲学发展史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它提供了划分哲学基本流派的科学标准;它是反对各种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利器;这是实际工作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基本原则。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式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来源于物质,也是物质的反映。
(2)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第一种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其根本观点是用一种或几种特定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如水、火、气等。,它认为这个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着的,是变化着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简单结合,但又具有直观性和思辨性。第二种历史形态是现代机械唯物主义,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坚持反对唯心主义,试图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理性地反对迷信,科学地反对宗教神学和“君权神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行者”。其局限性和缺陷是:①机械性。它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把一切运动形式归纳为机械运动。②玄学。它不理解辩证法,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是把事物看作是孤立的、永恒的,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其发展的动力。③不完整。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在社会史领域贯彻。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以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统称为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主要弊端是不把对象理解为实践,不理解实践是现存世界的“基础”。第三种历史形态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形式和存在根源。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源或本质;物质是次要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衍生物或表达。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起源或本质归结于个人的感觉或意识。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勒提出事物是“感觉的结合体”和“被感知的存在”,而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起源或本质归结为脱离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于一切人之外的“客观精神”,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衍生物或表现。比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所谓“绝对观念”的外化,而中国宋代哲学家朱认为“理在先行”,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3)唯心主义的根源: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了精神的作用。它的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理想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它符合没落的反动阶级和集团的需要,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其认识根源在于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分离。认识过程本身就有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和经验因素,把它们当作与物质无关的、初级的,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过程中片面夸大概念和理性因素,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主观性、直观性和片面性、僵化和僵化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哲学唯心主义不是“废话”,而是生长在人类认知之树上的“无果之花”。(该知识点在1998年文科分析第23题中考查过)
3.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是一种哲学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有一个起源。可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精神。
二元论是一种哲学理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种独立不同的起源。其典型代表是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在他看来,物质和精神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实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独立,共同构成了世界的两个本源。二元论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它认为存在一个完全独立的精神实体,不依赖于物质,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分裂和扭曲物质与精神的真实关系。笛卡尔最终不得不求助于“绝对实体”上帝来统一物质和精神,最终转向唯心主义。
注:本文内容来自政治理论专题教程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