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女博士生赴美当农民 考察新型农场模式

人大女博士生赴美当农民 考察新型农场模式,第1张

人大女博士生赴美当农民 考察新型农场模式,第2张

她是一名博士生。她去美国深造,但没有上学。相反,她在农场当了半年农民。

她不是普通的“与国外接轨”——她是中国第一个公费赴美务农的学生,专攻一种新型农场管理模式。她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建立中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将蔬菜直接送到社区居民家中,鼓励每个人吃健康的蔬菜。

她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阎石。10月30日下午,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农村改革与发展”博士学术论坛上,阎石向其他博士生讲述了她在美国当农民的特殊经历。

志愿出国

在论坛上,穿着小礼服的阎石看上去文静秀气,一点农民的影子都没有。当她展示在美国农场耕作的照片时,她必须让人相信她有半年的特殊经历。

去年,她的一位老师去美国学习“社区支持农业”的农场管理新模式时,她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分享给了美国农业政策与贸易研究所,希望有一位中国学生去美国体验新模式的运作。

想法一出,难题立即摆在我们面前:到哪里去找这个真正愿意干农活的学生?而且国内也没有运营类似项目的先例。能成功吗?

这是巧合。后来,这位老师见到了阎石,并和她谈了这个项目。阎石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所以他当场就申请了。

“一方面因为我是硕士研究生,当时不用写论文,所以有了这段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弥补我的缺陷。”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阎石,在研究农村建设这一话题时,由于没有农村生活经验,对一些词汇和政策缺乏感性认识。

阎石的导师温铁军回忆说,去美国的人选不是在学生中选出来的,因为关键是学生是否有脚踏实地的态度,而且都是自愿的。他将阎石的经验命名为“与外国接轨”。“当我们与外国接轨时,我们能够生存,我相信她能够坚持下去”。

第一次申请被驳回。

在决定去美国后,阎石仍然犹豫不决:“我最担心的是我是否没有经验,能否承受农业工作的强度。”

然而,一个路障来了。她申请的第一个农场是一个盈利农场。这个农场拒绝她的原因是她没有工作经验。“没想到,我的第一次邀约居然被拒绝了。”

这种拒绝虽然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在申请表中,美国农场需要她填写自己做过最辛苦的事、能在阳光下工作多久、能不能在雨中工作等细节。“看到这些问题我就蒙了。我真的什么都没做。”作为家中的独生子,阎石在爱中长大。虽然她的父母不反对她的决定,但他们总是非常担心。“女儿这次出门不是为了享受快乐,而是为了吃苦。”

拒签后,阎石有点担心,因为她必须在四月耕种前到达美国。之后,她找到了明尼苏达州的Earthrise Farm,并成功获得批准。

不鼓励购买反季节蔬菜。

今年4月18日,阎石到明尼苏达州的地出农场报到。与想象中的美国机械化农场不同,这是一个由一对夫妇经营、三名实习生帮忙的小农场。因为强调有机环保的理念,农场只有一台小拖拉机,几乎所有农活都要自己干。劳动强度超出了阎石此前的预期。

她没想到的是,东西方观念的差异成了她初到美国的一个“坎”。

为了充分体验一个农忙季节,阎石到达美国时,正好是播种季节,农场没有季节性蔬菜供应。吃惯了中国菜的阎石想去附近的镇上买菜,但被农场的人拦住了。

“这让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买菜怎么成了一件错事?”阎石说。

后来她才知道,在美国人眼里,我们要吃时令蔬菜,宁愿吃罐头也不吃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过季食品。因此,阎石不得不忍受一个月吃蔬菜罐头的生活。

八全烤手工

在美国,农民和工人一样,有准时的上下班时间。周六周日可以有周末。

Earthrise Farm只有5名员工,却要耕种16英亩土地。蔬菜的清洗、包装、运输也是他们的任务。让阎石记忆犹新的是,她的第一份工作是用蔬菜刷盘子。“洗了一天,刷了多少都不记得了。”一边刷,一边想“未来半年我会做这些工作吗?”

最让她害怕的工作是拔草。因为不允许使用化学除草剂,各种杂草在地里疯长。他们不得不在烈日下蹲在田里,用手拉出来。"有时我看着无边无际的杂草会感到气馁."

为同事做中国菜

阎石“插队”的地方几乎都是美国土著,她在那里成了中国人。

从小被宠爱的阎石出国前不会做饭,所以忐忑不安的妈妈在出国前一周给她突击训练。“我觉得我挺有才的,很快就把饭做好了。”

在农场工作时,他们中午轮流做午饭。阎石的中国菜受到几个美国农民的欢迎,其中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是比较受欢迎的菜。

“在那里,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其实就是他们对我的了解。”阎石在那里感受到了美国人的热情和坦率。

学习许多DIY技能

除了干农活,阎石还学到了很多自己动手的技能。

习惯于在超市购买食品的阎石从未想过酸奶、草莓酱甚至披萨可以自己做。在美国农场,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动手的技能。

“其实那些事情,看起来很难,但是做起来很容易。”阎石在她的博客上写下了所有的操作步骤,与大家分享。她一直觉得自己做的披萨比必胜客好吃多了。

除了食物,她还会做自己的“原生态”挎包。挎包的外面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土豆麻袋,里面是她在农场找到的一块布,肩带原本是一条印第安皮带。“不要低估它。它融合了中国、美国和印度的元素。”

成立“粘土胶鞋乐队”

在美国当农民,除了繁重的农活,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附近农场的农民提议成立一个“粘土橡皮筋”。

在他们的号召下,阎石也加入了乐队,成为了鼓手。下班后,他们聚在一起训练。所有演奏的歌曲都是乐队自己创作的。乐队以最自然的方式出现。除了常规器械,还有一种替代器械,如搓板。每次排练,美国农民快乐奔放的气氛都会感染阎石。

“那里的农民看起来都很开心。”阎石在那里遇到了许多农民艺术家,给了她一种新鲜的感觉。

在农业中生活和工作。

阎石的身份毕竟是学生,所以她不得不一边干农活一边做一些调查研究。学校没有给阎石布置任何作业或课题,所以她利用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自己设计参观清单,参观附近不同形式的农场。

令阎石惊讶的是,在美国,农民可以阅读和购买许多书籍。"虽然我们的农场很小,但有一个图书馆."农场管理员将向阎石推荐专业书籍。这些国内没有的书籍和资料给她带来很多启发。

“有人觉得我是白干农活,但我在专业研究上真的收获很大。”比如阎石说,她以前不了解发展有机农业的成本和效果,现在可以给出答案了。

拒绝不健康的食物

10月初,农场这一季的工作即将结束,阎石也将结束她的美洲之旅。那天正好是她的26岁生日。阎石特意召集了所有在农场工作的朋友,为他们做了一顿中餐。

离开农场后,阎石没有立即返回中国,而是去了纽约和其他大城市。半年的农村生活,让这个城市的女孩无法适应拥挤的人群和高楼大厦。"问题是我不知道该吃什么。"受农民的影响,阎石认为她宁愿不吃不健康的食物,所以她在那些日子里只能靠面包和花生酱生活。

10月13日,阎石回到北京继续她的学业。

尝试新模式。

经过半年的实习,阎石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尝试了“社区支持农业”的新模式。在社区支持农业中,农业生产与社区居民的需求直接相关。居民每年从农场订购农产品,农场直接送货上门。

阎石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条件在中国推广这种模式,但她希望自己可以先做实验。"开始时,我将从一个订户和两个订户开始."

她的导师温铁军读了她在美国写的报告,认为阎石的调查非常有趣,并支持她继续研究。“她的报告只是一个开始。希望她能继续研究中国的情况,做一个两国的比较研究。”

希望推动参与式研究

这半年“与外国人接轨”的经历,如今已成为阎石非常珍惜的财富。

在阎石看来,在美国做农民不是观察性的研究,而是参与性的研究,和普通研究生下乡做的研究不一样。目前很少有研究生能真正抽出时间扎根基层。回国后,她希望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大家,让大家知道研究生可以有一种另类的研究方式。所以在农大举行的博士论坛上,她特意在报告后加了一段即兴发言。

阎石的特殊经历引起了论坛上其他博士生的好奇。一名男博士生说,他羡慕和钦佩阎石的经历。“现在学农业的博士生,别说去美国农场了,在中国当农民的经验太少了。”

温铁军赞同阎石的观点,“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目前国内很少有这种参与式的实验,基本都是书对书,实际上是一种舍本逐末。”

“只要学生愿意,我们老师都愿意帮忙给他们提供类似的实践机会。”温铁军说。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人大女博士生赴美当农民 考察新型农场模式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