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辅导: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内部资料(二)
第二讲:物质和意识
一.材料
(一)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特定的物质实体。
2.现代西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物质结构的特定层面。
常见缺陷:混淆一般与个别,把一般简化为个别,用个别代替一般。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揭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客观现实。
2.它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把握,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超验主义和不可知论。
3.它揭示了物质标志着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把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3)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区别: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揭示了物质形态的个性和特殊本质。哲学的物质范畴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征。
2.联系:哲学的物质观是以自然科学的物质理论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正确的哲学物质观指导自然科学沿着唯物主义路线发展。(分析题、选择题)
第二,运动
(A)体育及其多样性
1.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1)对运动与材料关系的错误倾向。
一、想象不动的东西——形而上学倾向。
第二,想象非物质运动——唯心主义观点。
(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2)相对静止的意义——两种情况:
第一,事物之间位置的相对稳定性空。
第二,事物的数量状态。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首先,它们彼此不同。
第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互相包含的——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
(3)运动与休息关系上的错误倾向。
第一,形而上学的不变性理论。
第二,相对主义和诡辩。
3.时间和空:时间和空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和交流)。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人脑这个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形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三)意识的作用
1、主体意识主动性的表现。
(1)意识是有目的、有计划、有主动性的。
(2)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调节人的生理活动。
2.意识积极作用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利用、控制和改造的程度,受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人的实践的制约。
3.人工智能不会统治超越人思维的世界。
四。世界统一问题上的理论分歧(补)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别
一元论:认为世间万物是统一的,万物统一于一个本源。
二元论:认为万物没有统一性,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的起源。
(2)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世界在精神上是统一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都统一于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实体)或一定层次的物质结构中,无法解释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客观实在),认为世界是多样化的物质统一性。
位律师回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