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大学(图)

2100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大学(图),第1张

2100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大学(图),第2张

本报讯(记者刘浩)挂上特制的胸牌,穿过警卫把守的大门,在放大镜和玻璃保护罩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了浸泡在防霉液中的战国竹简的“美”。这2100枚距今2000多年的珍贵竹简,昨天走进清华大学。据该校历史学家介绍,《尚书》这种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从未见过的古文字,就在这张竹简上。

散落的竹简最终回到了中国。

竹简或木简,用丝绳一张一张地捆扎起来,就成了一本书,是我国发明纸之前的主要书写材料。清华的竹简已经流散海外多年。清华校友赵卫国于今年7月将它们从海外抢救回来并捐赠给了他的母校。传统上,清华收藏的这些竹简被称为“清华竹简”。

竹简到了清华,有些有发霉的危险。经过紧张的抢救保护工作,到10月初,第一阶段竹简保护清理工作基本完成。

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告诉记者,这些极其珍贵的竹简年代为公元前3世纪至4世纪,属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400年。由于竹简上的文字与楚国文字相似,同时入藏的彩绘木藤壶(装竹简的盒子)残片又带有楚国艺术风格的装饰图案,因此判定这些竹简应该是战国时期楚国境内出土的。

包括残片在内的“清华竹简”约有2100件,形态各异。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不到10厘米。较长的简牍由三根编织绳制成,固定的编织绳的切口和编织绳残骸清晰可见。简单的整理,很少涂鸦。“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的战国竹简之一。经过保护整理,估计可以整理出1700多枚竹简。”李学勤说。

真迹古书《尚书》中再见天日。

已经发现的古代竹简,大致可以分为书或文献。清华竹简是极其珍贵的战国古籍,大部分是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经典和史书。让很多专家心跳加速的是,这些竹简中出现了古史。这是自秦始皇焚书以来,首次出现原始古史。

诗、书、礼、乐、变、春秋,六经指的是《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是研究古代历史最重要的依据。据说先秦时期的《尚书》有几百本,但大部分都在秦始皇烧了之后遗失了。汉初,一位从医的儒生,凭记忆默默写下了29部《尚书》,代代相传,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金文尚书》。到汉景帝末年,在曲阜孔子后人住宅的墙壁中发现了焚书时藏的竹简,尚书古书16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16部《尚书》已经散佚,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尚书》自明清以来一直被学者视为伪书。

据李学勤介绍,在清华竹简中发现的许多《尚书》书,都是在被烧之前写的。有些称谓如金冠、高康、顾铭等代代相传,但句子差异很大,甚至称谓不同。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篇章。比如《尚书》名著《傅说传》,就和先秦文献中引用的《说明》不一样。这意味着对《花青鉴》的研究可以使现代人重新看到《尚书》这部古书的真实内容。

竹简中有史书没有记载的历史事件。

这批竹简中还有一部编年史书,其体裁与西晋河南蓟县战国魏墓发现的竹简《竹书年谱》相近。《竹书年谱》记载的许多历史事件与传世的并不相同。但《竹书年谱》也已散佚,今天看到的《竹书年谱》被认为是伪书。

《花青简》中的史书年代可追溯到西周早期至战国早期。记载了《左传》、《春秋》、《史记》等许多史无前例的历史事件。此外,还有《国语》这样的史书,《仪礼》这样的礼书,史无前例的《乐书》,还有竹简中与《周易》有关的书籍,都是两千多年不见的。

1926年,王国维曾认为西汉的《经学》和西晋的《冀中竹书》是中国学术的两大发现。在李学勤看来,记载《诗经》的《花青竹简》和洞壁中的《纪忠竹简》与这两个发现不相上下。

一位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周,清华大学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国家文物局、中国遗产研究院、上海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的11位学者专家对“清华竹简”进行了观摩和鉴定。简牍的研究和解释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清华将邀请国内外学者完成对“清华竹简”的研究,并计划在2011年学校百年校庆前出版《清华竹简研究报告》第一卷。

这些简牍的发现,将对夏商周断代史的研究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张国刚说。清华大学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保护中心。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将这些竹简的保护和研究列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2100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大学(图)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