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桥溶洞处理方案(二)
⑵成孔
采用冲击钻孔技术。
钻机支撑点距离桩位较远,应根据可能的坍塌范围估算支撑点的距离。严禁在孔口处直接支撑钻机,钻机应绑“八”字形缆风绳。钻机安装到位后,底座和顶部应稳定,不得移位或下沉。
①钻至洞顶1m左右时,先准备足够的小石子或狗头石(直径10-20cm)和粘土,粘土要做成泥球(φ15-20cm)。对于半填充和未填充的洞穴,组织足够的水源。其次,在1-1.5m范围内改变冲程,逐步分解洞顶,防止卡钻。
②根据钻井进尺,在套管突破上限前,应派专人观察套管内泥浆面的变化。一旦泥面下降,应迅速补充水分。洞顶破碎后,在洞内钻孔时,应根据充填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钻孔方法。当填充材料为软粘性土或淤泥时,应将粘土和碎石的混合物(比例为1: 1)放入孔中,以打碎墙体;当是砂层和卵石层时,还应增加泥浆的粘度和相对密度。只有当泥浆漏失现象消失后,才能转入正常钻进。从而钻孔可以顺利地反复穿过洞穴。
③当超大型溶洞或半充填溶洞或洞穴上方有厚砾石层时,为防止泥浆突然流失,造成孔壁坍塌,应采用护筒跟进法。具体做法是:先将φ1.5m钻头扩大至φ1.7m,正常钻进至溶洞上方1m左右,提起钻头,用振动锤将内径1.5m、壁厚6mm的钢护筒砸至孔底,再将钻头直径改为φ1.5m继续砸至溶洞破碎,然后回填粘土片状混合料(比例1: 1), 并以1-1.5m的冲程击碎溶洞。
④对于小型或多层溶洞,必要时可灌注低标号混凝土填充,待强度相等后再钻孔,以防与相邻孔洞窜槽或出现葫芦形孔洞。
⑤钻孔达到设计标高,清孔后,检查孔径、孔深、孔形、垂直高度、孔底地质是否符合设计,孔底泥浆沉积厚度等。,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再进行清孔。
⑶第一次清孔
采用挖渣法清孔。要求用手触摸泥浆至无2mm~3mm颗粒,并将泥浆相对密度降至1.1~1.20。降低相对密度的方法是在挖出渣后,在孔底插入水管注入高压水,这样水就会稀释泥浆。当泥浆的相对密度逐渐降低,达到要求的清孔标准后,即可停止清孔。
(4)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
钢筋笼采用箍筋成型法制作。制作好的钢骨架必须放置在平坦干燥的场地上。储存期间,每个加强筋应在与地面的接触点垫上等高的方木,以避免粘在土壤上。每组骨架的每一节都要排列整齐,以便使用时能有序地装卸和运出。每节骨架上应悬挂标牌,标明墩号、桩号、节号等。特别是定位骨架筋,与套管顶面标高不同,其长度也不同,要标注清楚。无标志的钢骨架不得混放,以免出错,造成质量事故。保持骨架防雨防潮,不要太多。
钢筋骨架在钢筋加工场分段制作,运至现场,吊装入孔,孔口焊接接长。采用单面焊接,焊缝长度应满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接头应错开50cm以上。主筋采用搭接焊接。为使钢筋骨架有足够的刚度,保证运输和吊装过程中不变形,必要时每隔2m~2.5m在粗箍筋上设置横撑。
钢骨架是用吊车吊起来的。第一节沉入孔内后,在套管口用钢管或型钢临时支撑,再吊起另一节。在正确的位置焊接后,逐个放入孔中至设计标高。最后将顶节的吊环挂在孔口上,与套管口临时焊接,防止浇注时掉落或被混凝土提起。对于骨架顶部的定位,必须根据测量的孔口标高计算出定位筋的长度,经过反复验证后再进行定位焊接。下放钢筋时,应注意防止钢筋与孔壁碰撞。如果难以放入,应查明原因,禁止强行插入。同时,要注意观察孔内水位。如有异常,立即停车,检查井眼是否坍塌。钢筋放置后的顶面和底面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误差不得大于5 cm。
声管采用内径57mm、壁厚3 mm的钢管,用内径65 mm、壁厚3mm、长10cm的钢管接头对接。内部加麻线,接头与声测管焊接紧密,防止混凝土浆漏入管内。声测管底部用钢板焊牢,顶部也焊钢板密封,防止混凝土渗漏。检查桩基横截面上的管道布局。直径小于1.5m时,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当桩径大于1.5m时,采用方形布置。声测管直接焊接在钢筋笼内侧,检测管基本平行。
⑸二次清孔
由于在下放钢筋笼和导管的过程中,沉淀物的厚度可能会增加,因此有必要进行二次清孔。具体地,导管被用作用于通过泥浆泵送进行井眼清洁的泥浆泵的泥浆泵送管。
[6]水下混凝土的准备和灌注
①灌注水下混凝土是钻孔桩施工的重要工序,应特别注意。浇筑前应检查钻孔的质量。
②水下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18 ~ 22cm,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水下混凝土应快速灌注,以防止塌孔和泥浆沉淀过厚。灌注前,应再次测量孔底沉渣层的厚度。如超过规定厚度(设计厚度),可在孔底插入水管,注入高压水3min~5min,使沉淀物悬浮,立即浇筑第一批混凝土。
③水下混凝土采用导管法浇筑。使用前应将导管拉直、组装,并进行水密性试压,准确记录自下而上标注的试压次数和刻度。在第一批混凝土灌注到孔底后,立即测量探测孔内的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计算导管的埋深。料斗和储料斗应具有足够的容量,即混凝土的初始存量。应确保第一批混凝土浇筑后,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小于1m。
④浇筑开始后,应紧密连续进行,严禁中途停工。在灌注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拌合物从漏斗顶部溢出或从漏斗外落入孔底,使泥浆中含有水泥而变稠凝结,造成测深不准。注意管内混凝土的下落和孔内水位的升降,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的高度,正确指挥导管的升降。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一般应控制在2m ~ 4m,特殊情况下不宜小于1m或大于6m。导管提起时应保持轴线垂直居中,并逐渐提起。
当导管被提升到高于连接器外露开口的一定高度时,可拆除一根或两根导管。此时,灌注暂停。先取漏斗,在井口重新系好导管,挂好提升设备,然后拆除。同时,将提升导管的挂钩挂在待拆除导管上段的环上。导管拆除后,将拆除的导管提起,慢慢放入指定位置。然后,在井口将漏斗重新插入导管,纠正位置,并继续灌注。每根桩的浇筑时间不宜过长,尽量在8小时内完成浇筑,以免顶部混凝土失去流动性,导管难以提起。
在浇筑过程中,当导管内的混凝土不满足且含有空气体时,后续混凝土应缓慢浇筑,不要整斗倒入漏斗和导管内,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
⑤当混凝土面接近钢筋骨架底部时,应采取以下措施防止钢筋骨架上浮:
A .尽可能缩短混凝土。b .当混凝土表面开始接近并进入钢筋骨架时,导管底部应在钢筋笼底部以下3m、以上1m的位置,混凝土应缓慢灌注,以减少混凝土从导管底部出来后的向上冲击;c .当孔内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4m~5m时,适当提升导管,降低导管埋深,以增加导管口以下的骨架埋深,从而增加混凝土对钢筋骨架的握持力。当孔内混凝土面进入钢骨架1m ~ 2m时,适当提升导管,减少导管埋深,增加钢骨架下部埋深。
⑥为保证桩顶质量,桩顶应在设计标高以上增加一定高度,一般为0.5m~0.8m高。同时,指定专人填写水下混凝土浇筑记录。当浇筑接近设计标高时,计算所需混凝土的数量,通知搅拌站按所需数量搅拌,以免浪费。
⑦接近灌注结束时,由于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度的降低,超压降低,而导管外所含泥浆和渣土的稠度增加,相对密度增大。这种情况下,当混凝土顶进困难时,可向孔内加水稀释泥浆,拔出部分沉淀的泥土,使浇筑工作顺利进行。拔出最后一根长管时,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桩顶沉积的泥浆挤入管内形成泥芯。
⑧浇筑混凝土时,每根桩至少预留两组试块,桩长超过20m的不少于三组。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