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查明工程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各种地质现象的性质、分布和规律,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工程的选址、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主要工作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勘探试验(室内外)、土体应力应变长期观测、地质成因、力学计算和模拟等综合方法的资料整理、带评价的技术报告。其内容和方法因设计阶段、建筑的性质和建筑场地的地质复杂性而异。
上海解放前,几十栋高楼的建设都是由外商承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海的工程地质勘察队开始组建。一五期间,上海市及下属勘察设计单位相继成立。到1958年底,有14个单位专门从事工程地质调查。后来由于机构变动、外迁等原因,单位和人员数量减少。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上海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各区、局、郊县成立了54个工程地质勘察单位。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后有20家境外勘测单位进入上海承担任务。到1990年底,全市工程地质勘察人员总数约2000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海工程地质勘察的实力和技术发展经历了学习探索、自主提高、曲折发展、恢复提高、创新发展的过程。50年代初,我们主要学习苏联的经验。1955年开始独立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958年总结出一套适合上海软土地基的快速勘探经验和方法,创新了勘探点的布置、钻探方法和水土试验,提高了勘探效率。完成了上海郊县33个规划区的工程地质调查,编制了上海市工程地质图。1959年,上海市建委牵头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部《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并于1963年正式颁布。本规范结合了上海软土地基勘察、设计和施工的成功经验,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
1965年开始大、小三线建设,各勘测单位按隶属系统组织主要技术力量,在四川、贵州、江西、安徽等山区从事工程勘测。1966年“文化*”开工后,正常工作受到干扰,工程勘察一度混乱,因工程地质问题引发的工程事故频发,损失巨大。
1972年以后,随着石油化工总厂、728核电站、卫星接收站、上海港10多个深水泊位和码头的选址和建设,以及闵行地区老工厂重型工厂的扩建,上海的工程地质调查逐渐恢复正常,并结合引进的技术,开始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1977年宝钢项目选址上海,市建委组织上海勘察院等单位进行工程地质勘察。选址确定后,1978年4月,冶金部调集系统八个勘察公司,约一千人从事宝钢全厂区工程地质勘察战斗。上海市有关勘测单位支援战斗。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勘察单位除完成宝钢一、二期工程、石油化工总厂二期、三期工程、秦山核电站、石洞口电厂、浦东煤气厂等重大工业工程地质勘察外,还开展了以黄浦江大桥、内环路高架、地铁为标志的一大批高层、超高层建筑和现代市政工程的综合工程地质勘察。繁重的基建任务、重大专项工程勘察要求、市场竞争的形势,推动了全市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向岩土工程领域延伸和发展,向国际技术标准靠拢,使上海的工程地质勘察在许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