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指导(三十四)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续)
五、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是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基础,主要通过资料和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1。现状调查的内容:根据规划对象的特点和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原则,有重点地进行。调查包括三个方面:环境、社会和经济。
2。现状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与项目环评相比,规划环评的现状分析与评价更注重社会调查、分析与评价。
2.1工作内容:分析社会经济背景及相关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确定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生态敏感区(点)分析,如特殊生境和特有物种、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退化区、特有人文和自然景观、其他自然生态敏感点等。,确定评价范围内对评价规划敏感的区域和环境脆弱带;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分析,确定因规划而明显加重并可能达到、接近或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环境因素。
2.2方法:规划环评现状调查分析方法与项目环评相似,如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调查与监测等。六。环境目标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识别和确定。环境目标的确定:根据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或确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包括规划涉及的区域和/或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规划中涉及的环境问题可分为三类:局部环境、自然资源和全球环境。
2。识别内容和方法:在分析规划目标、指标和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识别规划目标、发展指标和规划方案的实施对自然环境(介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环境影响识别包括识别规划方案的影响因素、影响范围、时间跨度和影响性质。识别方法有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的叠加法、系统流程图法、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
3。评价指标的确定: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规划和环境背景调查,规划所涉及部门或区域的环境保护目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初步确立评价指标,并在评价工作中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
在规划环评中,比较常见的指标有:生物量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地占用指数、水土流失指数、大气环境容量指数、温室气体排放指数、声环境功能区划、地表水功能区划、水污染因子排放控制标准等。七。环境保护对策和缓解措施:制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以下优先顺序。
(1)预防措施。消除拟建规划的环境缺陷;
(2)最小化措施。并限制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削减措施。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和技术方法减少不利的环境影响;
(4)补救措施。修复或补救受影响的环境;
⑷改造措施。对于不可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替代原有环境。八。评价结论
1。采用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
2。修改规划目标或计划;修改原则:(1)目标绑定原则。新的规划方案不应偏离基本的规划目标,或只关注规划目标的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2)充分性原则。新的规划方案要从不同角度设计,为决策提供更广泛的选择空。(3)现实性原则。新的规划方案在技术和资源上应该是可行的。(4)广泛参与原则。新的规划方案应该在公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形成。
3。放弃规划。
九。监测和跟踪评价监测和跟踪评价是在规划和实施阶段要开展的工作。
1。跟踪评价的作用:(1)评价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