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爆单选题及答案注释

防火防爆单选题及答案注释,第1张

防火防爆单选题及答案注释,第2张

1.下列关于物质燃烧的定义正确的是()。
A .氧化反应
B .放热氧化反应
C .氧化还原反应
D .同时具有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
2 .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称为()。
A .着火b .闪光c .着火d .自燃
3 .点火源是指具有一定()的能量。
A .温度b .热量c .温度和热量d .能量
4。关于自燃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需要点火源
B .不需要明火
C .不需要加热
D .不需要氧化剂
5 .油脂滴落在高温散热器上的燃烧现象属于()。
A .火
B .闪光
C .自热自燃
D .加热自燃
6 .可燃物质的自燃点越高,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就越大()。
A .较小的
B .较大的
C .不相关的
D .不规则的
7 .解释燃烧本质的现代燃烧理论是()。
A .分子碰撞理论
B .鹿蹄草素理论
C .过氧化物理论
D .链式反应理论
8 .油脂接触纯氧燃烧()。
A .火
B .闪光
C .加热自燃
D。

15.当一氧化碳浓度低于12.5%时,不会发生燃烧,这就是燃烧()。
A .必要条件b .充分条件
C .一般条件d .综合条件
16 .轰燃发生在()建筑火灾发展过程中。
A .初始期b .发展期
C .最大期d .衰弱期
17 .在火灾中,中毒死亡的罪魁祸首是(),约占火灾死亡人数的一半。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碳
C .硫化氢
D .烟雾
18 .防火技术采取措施以良好的通风来消除()。
A .氧化剂b .可燃物
C .点火源d .冷却
19 .甲类厂房的耐火等级应为()。
A.1 ~ 2级B.3 ~ 4级
C.4 ~ 5级d .不限
20 .规定电石库应距离铁匠、铸造车间产生火花的车间30m以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消除点火源
B .消除可燃物质
C .避免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
D .消除氧化剂
21 .储存闪点低于18度的可燃液体的仓库属于()。
A .甲类存储B .乙类存储
C .丙类存储D .丁类存储
22。气焊施工现场乙炔瓶与火源的距离不得小于()。23)【句意】20米。可燃液体的危险等级是根据()划分的。
A .自燃点
B .燃点
C .闪点
D .挥发性
24 .煤堆在空气体中自燃的现象属于()。
A .受热自燃
B .自热自燃
C .着火
D .轰燃
25 .下列火灾探测器中,()是接触式探测器。
A .烟雾探测器b .光敏探测器
C .图像探测器d .光电探测器
26 .()灭火剂已被发现对大气臭氧层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A .二氧化碳
B .四氯化碳
C .泡沫
D .卤代烷烃
27 .化工原料电石或乙炔着火时,严禁用()灭火器扑灭。
A .干粉
B .干沙
C .四氯化碳
D .二氧化碳
28。非接触式火灾报警器是根据()检测的。
A .烟气浓度b .烟气成分
C .光学效应d .烟气流速
29 .()不得用于扑灭水中燃烧物质的火灾。
A .泡沫灭火器
B .干粉灭火器
C .二氧化碳灭火器
D .干沙
30 .下列不是清洁阻燃剂的是()。
A .磷系阻燃剂b .炭系阻燃剂
C .卤素阻燃剂d .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
31 .氧气瓶直接受热时爆炸属于()。
A .物理爆炸
B .化学爆炸
C .引爆
D .殉难
32 .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A .较小的b .较大的
C .不规则的D.
33 .可燃混合物最剧烈的浓度是()。
A .爆炸下限b .爆炸上限
C .爆炸极限d .爆炸反应当量浓度
34 .化工厂火炬燃烧属于()。
A .动力燃烧b .扩散燃烧
C .射流燃烧d .湍流燃烧
35 .可燃物质的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因为()。
A .爆炸极限越宽
B .爆炸上限越高
C .可燃物质轻微泄漏会引起爆炸危险
D .少量空气体进入容器会引起爆炸危险
36 .混合物的标准自燃点在()
A .爆炸下限b .爆炸上限c .当量爆炸反应d .爆炸极限
37。化学爆炸可以称为()。
A .燃烧b .自燃c .瞬间燃烧d .火
38。焊修空汽油桶爆炸属于()。
A .物理爆炸b .引爆c .殉爆d .化学爆炸
39。可燃物质的爆炸上限越高,爆炸危险性越大()。
A .较小的b .较大的c .不规则的D.
40。气体系统在维持正压生产中的作用是()。
A .防止可燃气体泄漏
B .防止空气体进入燃气系统
C .保持压力稳定
D .保温
41 .可燃固体根据()分类。
A .自燃点b .燃点c .闪点d .加热时是否有熔化过程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日期是()。
a . 1998年1月19日b . 1998年5月1日c . 1998年9月1日d . 1998年10月1日
43。增加可燃气体混合物的氧含量对爆炸极限有影响()。
A .爆炸上限提高。爆炸下限降低。
C .爆炸上限降低。d .没有显著变化。
44。下列应建立专职消防队的单位是()。
A .运动场b .医院c .商场d .大港口
45。化工厂防爆车间采用通风良好的防爆措施,其目的是()。
A .消除氧化剂b .控制可燃物c .降低车间温度d .冷却加热设备
46 .化工厂气体系统着火时,应立即关闭切断门。其目的是()。
A .消除可燃物b .消除氧化剂c .消除点火源d .降低系统压力
47 .易燃液体的闪点越高,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就越大()。
A .越大的b .越小的c .无关的d .不规则的
48。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生产车间属于()。
A . A类生产,B . B类生产,C类生产,D类生产
49。灭火技术措施。隔离法的作用是()。
A .消除氧化剂b .消除可燃物c .消除点火源d .降低温度
50。燃料容器和管道的直径越大,爆炸的危险就越大()。
A .较小的b .较大的c .不规则的D.
51。可燃粉尘的粒径越小,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A .较小的b .较大的c .不规则的D.
52。下列可燃固体的燃烧方式是()。
A .扩散燃烧b .动力燃烧c .表面燃烧d .混合燃烧
53 .可燃气体的危险等级是根据()划分的。
A .爆炸极限b .爆炸上限c .爆炸下限d .爆炸反应当量浓度
54。降低可燃气体混合物的初始压力及其爆炸极限范围()。
A .变窄b .变宽c .不相关d .不规则
55。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表示。
A .爆炸上限
B .爆炸下限
C .爆炸反应当量浓度
D .爆炸极限范围
56 .增加点火源的能量会使可燃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
A .变宽b .变窄c .不规则D.
57。下列一氧化碳和空气体混合物的爆炸反应当量浓度正确的是()。
a . 25.5% b . 29.5% c . 32.5% d . 46.5%
58乙烷与空气体混合的爆炸下限。下列浓度正确的是()。
a . 1.38% b . 2.38% c . 3.38% d . 5.38%
59一氧化碳与空气体混合的爆炸压力(初温27℃,初压0.1MPa,爆炸温度2411K应()
a . 0.59 MPa b . 0.69 MPa c . 0.89 MPa d . 12.69 MPa
60。炸药的传播速度可高达()。
A .每秒数米b .每秒几十米c .每秒几百米d .每秒几千米
61。灯泡同时发出热和光,但不属于燃烧,因为它是()。
A .氧化反应b .物理反应c .分解反应d .物理化学反应
62。可燃气体火灾属于()火灾。
A类,B类,D类,C类,A类,D类,C类
63。易燃液体的闪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就越大()。
A .较小的b .较大的c .不规则的D.
64。下列与空气体接触能引起化学自燃的物质是()。
A .活性金属b .黄磷c .金属碳化物d .金属粉末
65。锅炉爆炸属于()。
A .化学爆炸b .物理爆炸c .引爆d .殉难爆炸
66。因高压气体系统泄漏而引起的燃烧称为()。
A .射流燃烧b .动力燃烧c .湍流燃烧d .混合燃烧
67 .可燃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越高,燃烧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因为()。
A .爆炸极限范围越宽
B .爆炸下限越小
C .少量可燃物质泄漏,有爆炸危险
D .少量空气体进入容器管道,有爆炸危险。] 68。可燃混合物的惰性介质含量越高,其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A .较小的b .较大的c .不规则的D.
69。气体系统考虑到爆炸的方式是可燃气体()。
A .扩散燃烧b .动力燃烧c .射流燃烧d .湍流燃烧
70。当一种爆炸物质爆炸时,引起另一种爆炸物质的爆炸现象称为()。
A .爆炸b .爆燃c .爆炸d .殉难答案:
1。答案:D.
燃烧定义为物质同时放出热和光的氧化反应,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它不同于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他氧化反应。比如铁在空气体中氧化生锈,食用油在空气体中氧化变质等。,所有这些都不是燃烧。电灯虽然放出热和光,但不是氧化反应,而是物理反应,所以不是燃烧。
2。答案:C.
火也在燃烧,只是燃烧超出了有效范围,也就是燃烧失控。火在人类手中一直是一种既有创造力又有破坏力的力量。一方面,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创造的里程碑;另一方面,一旦失控,超出燃烧的有效范围,就会导致灾难。
3。答案:C.
温度和热量是构成点火源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参数。比如煤炉飞出的火星,落在一大块木头上,就能点燃油棉丝。然而,虽然它的温度已经大大超过了木材的燃点(295℃),但由于热量不足,火星很快就会熄灭。所以点火源是指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的能量。
4。答案:B.
自燃是指可燃物在没有明火作用下能够自行燃烧的现象,即没有明火作用的燃烧现象。
5。答案:D.
自燃的热源不同,有自热自燃和加热自燃。高温散热器加热机油,属于外加热,使机油温度上升到自燃点,发生燃烧现象。外部加热引起的自燃称为受热自燃。
6。答案:A.
自燃点是可燃物质自燃的最低温度。比如黄磷的自燃点是30℃,煤的自燃点是320℃。当温度达到30℃时,黄磷就会自燃,显然比煤更危险。因此,可燃物的自燃点越高,发生火灾和爆炸的风险就越小。
7。答案:D.
人类用火已经有几十万年了。200多年来,为了揭示燃烧的本质,科学界先后创造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和学说,但都不科学。链式反应理论(chain reaction theory)由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H.H. Semenoff)于1920年前后创立,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具有科学性质的解释燃烧本质的现代燃烧理论。
8。答案:D.
纯氧是一种强氧化剂。油接触纯氧会迅速氧化发热。由于氧化反应剧烈而迅速,释放的热量来不及传导和消散,容易积热升温至油的自燃点而燃烧。这种由可燃物质氧化反应引起的自燃,属于自热自燃。
9。答:A.
可燃液体达到闪点温度时,液面上的少量可燃蒸气与空气体混合,遇火源可燃烧。但由于闪点温度下液体蒸发速度较慢,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燃烧损失,火焰在5s内迅速熄灭,呈现闪燃燃烧现象。当可燃液体的温度比闪点温度高1 ~ 5℃时,就会发生连续燃烧现象。

15.答案:B.
一氧化碳属于可燃物是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之一。但实验结果表明,当一氧化碳浓度低于12.5%时,不会燃烧爆炸。这从可燃物的条件说明,燃烧既要有充分条件,也要有必要条件。
16。答案:B.
火的发展过程是从初始阶段、发展阶段、高峰阶段、减弱阶段到熄灭阶段。因为轰燃,火灾由局部火灾变为大火灾,火势凶猛,容易被误解为轰燃发生在高峰阶段。应该说轰燃是从燃料到通风控制火势,使火势进入高峰期的条件。所以发展期发生闪络。
17。答案:B.
烟气是火灾现场的燃烧产物。它是许多有毒、有害或腐蚀性气体和颗粒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烟尘等的混合物。,可导致火灾现场人员窒息、中毒甚至死亡。在众多有害有毒的烟气中,罪魁祸首是一氧化碳。分析和统计表明,它对火灾中大约一半的死亡负有责任。
18。答:B.
在厂矿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管道系统密封性差或进料、出料空,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汽、粉尘)跑、冒、滴、漏时有发生。防火技术中良好通风的措施是为了有效控制可燃物,消除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之一,即消除可燃物而采取的。
19。答:A.
根据厂房耐火等级、楼层、建筑面积的规定,甲类生产的厂房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级。
20。答:C.
根据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即防止燃烧的三种基本条件同时存在或避免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规定电石储存应距产生火花的车间30m以上,即规定安全距离,以避免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
21。答:A.
可燃液体的危险等级是根据闪点来划分的。闪点低于-18℃的可燃液体为低闪点可燃液体,属于一类危险品。根据储存物品火灾危险性分类,储存闪点低于-18℃的可燃液体的仓库为甲类。
22。答案:B.
气焊施工现场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可燃乙炔、氧化剂氧气和火源,即焊接和切割的火焰)无法消除。因此,避免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的相互作用是防火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施工现场实验表明,气焊过程中产生的火花和熔渣能引燃周围5m以内的可燃物,因此规定乙炔与火源的距离必须在10m以上。
23。答:C.
根据GB 6944 - 1986《危险货物的分类和品名编号》,可燃液体分为低闪点液体(闪点低于-18℃)、中闪点液体(闪点在-18℃至23℃之间)和高闪点液体(闪点在23℃至61℃之间)。
24。答案:B.
虽然煤的自燃点比较高(320℃),但在高气温(如夏季)、低风力等闷热条件下,煤块表面微孔会因浓缩而产生热量,使煤块温度略有升高,同时煤在空气体中的氧化反应,
25。答:A.
感烟探测器是一种接触式火灾探测器,它利用火灾初期可燃物阴燃和冒烟的信息,当烟雾进入探头时,接触并吸附离子,使内外电离室中的等效离子发生变化,即等值电阻值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内外电离室的电压分布,并利用这个电信号进行火灾报警。
26。答案:D.
哈龙灭火剂因其绝缘性能好、灭火效率高、灭火后不留痕迹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然而,最近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哈龙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因此应该禁用。
27。答案:C.
电石(乙炔)着火时,禁止用四氯化碳灭火器扑灭,因为在高温下,氯气和乙炔结合会发生爆炸,此外还会产生剧毒气体光气。]br/]28。答:C.
非接触式火灾报警器是利用光学效应进行探测的,比如光敏式火灾报警器,它是利用火灾初期火焰辐射的红外线和紫外线来制作红外线探测器和紫外线探测器。前者采用硫化铝(后者采用紫外光敏二极管)作为敏感元件,当遇到红外辐射时,能产生电信号进行探测和报警。
29。答案:A.
泡沫灭火剂含水较多。例如,化学泡沫使用硫酸铝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来产生CO2泡沫。所以不适合扑灭水中燃烧物质(如电石)的火。
30。答:C.
阻燃剂是防火的重要技术措施,但同时要求阻燃剂应无毒(低毒)、环保,即清洁阻燃剂,如磷系阻燃剂、成炭阻燃剂、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等,能满足清洁阻燃剂的要求。但含卤阻燃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所以不属于清洁阻燃剂。
31。答:A.
氧气瓶直接加热会导致瓶内气体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压力增大。当气体压力超过气瓶的极限强度时,氧气瓶就会爆炸。温度、体积、压力都是物理因素,所以直接加热的氧气瓶爆炸是由于物理因素的变化,即物理变化,所以属于物理爆炸。
32。答案:B.
爆炸极限越宽,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爆炸的概率越高,爆炸的危险性越大。如乙炔与空气体混合的爆炸极限为2.2% ~ 81%,氨气与空气体混合的爆炸极限为15% ~ 28%。显然,乙炔
33。答案:D.
爆炸反应当量浓度是根据可燃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方程式计算出的浓度。在这个浓度下,可燃物质与氧化剂的比例正好可以达到完全化合反应,放热最大,反应速度最快。产生的压力会导致可燃混合物剧烈爆炸。
34。答案:B.
化工厂火炬燃烧过程中,含有可燃气体的尾气(废气)在火炬末端形成燃料堆,然后逐渐扩散到燃烧区,火炬周围的空气体也逐渐扩散到燃烧区。可燃气体和空气体在燃烧区逐渐混合燃烧,形成稳定燃烧,即扩散燃烧。
35。答案:C.
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极限越低(如乙炔为2.2%,车用汽油为0.89%等)。).只要有少量可燃物质从容器或管道中泄漏(跑、冒、滴、漏)出来,就很容易与车间或仓库中的空气体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使建筑物处于爆炸(爆炸)危险之中
36。答案:C.
可燃混合物的自燃点在爆炸反应当量浓度时最低。例如,在爆炸反应当量浓度下,硫化氢的自燃点为373℃,304℃,216℃。自燃点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故取216℃作为硫化氢的标准自燃点,即爆炸反应当量浓度的自燃点为可燃混合物的标准自燃点。
37。答案:C.
对比燃烧和化学爆炸的条件,可以看出两者都需要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所以,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可燃物质的氧化反应。主要区别是氧化反应的速度不同,化学爆炸瞬间完成氧化反应。
38。答案:D.
焊补汽油罐爆炸时,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汽油蒸气会在瞬间完成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并放出热量。这种由物质在瞬间完成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气体和热量而引起的爆炸,称为化学爆炸。
39。答案:B.
可燃物质爆炸极限越高,只要有少量空气体进入容器或管道,就容易在容器管道内形成浓度达到爆炸极限的爆炸性混合物。如果乙炔的爆炸上限是81%,氨气的爆炸上限是28%,只要有19% 空的气体进入乙炔罐或管道就会有爆炸危险,而氨气的容器管道需要72% 空的气体才会有爆炸危险,这也是很多地方禁止使用移动式乙炔发生器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在给气时,/
40。答:B.
燃料气系统在生产中保持正压,其作用是防止空气体进入系统并与可燃气体均匀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果没有压力或负压,人会吸入空气体,这是燃气系统火灾爆炸事故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气体系统中保持正压生产是防止爆混的重要技术措施。
41。答案:B.
可燃固体按其燃点分为可燃固体(燃点小于300℃)和可燃固体(燃点大于300℃)。
42。答案:C.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已于1998年4月20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将于1998年9月1日起施行。
43。答案:A.
提高氧含量会显著提高可燃气体混合物的爆炸上限,但对爆炸下限影响不大。例如,氢气与空气体混合(含21%氧气)的爆炸极限为4% ~ 75%,而氢气与氧气混合(一级纯氧的99.2%,二级氧气的98.5%)的爆炸极限为。这是因为当可燃气体和空气体的浓度超过爆炸上限时,不会因氧气(氧化剂)不足而发生爆炸。随着氧含量的增加,爆炸上限也会增加,而在爆炸下限的浓度下,会有过量的氧。因此,增加可燃气体混合物的氧含量对爆炸下限影响不大。
44。答案:D.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大型港口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
45。答案:B.
燃烧和化学爆炸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可燃物质的氧化反应。因此,防火防爆良好通风的技术措施都是为了控制可燃物质,但对于防爆技术来说,良好通风的作用是将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控制在远小于爆炸下限的(1/5 ~ 1/4)以内,使车间内不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46。答:A.
燃气系统着火时燃烧剧烈,尤其是高压燃气系统着火时,火势迅猛,灭火器材往往派不上用场。此时,立即关闭隔断门是消防措施的一种隔离方法,其作用是阻止系统内的可燃气体继续进入火场,从而有利于灭火。
47。答案:B.
闪点是可燃液体着火的警告。挥发性易燃液体(乙醚等)的闪点。)与着火点(即持续燃烧的温度)相差仅1 ~ 5℃。车用汽油的闪点为-39℃,而煤油的闪点为28 ~ 35℃,说明车用汽油具有低温火灾危险性。因此,可燃液体的闪点越高,发生火灾的风险就越小。
48。答:B.
根据火灾危险性生产分类,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可燃气体(二类危险品)为乙类生产。
49。答:B.
灭火措施隔离法是将可燃物质尽快与火源区域隔离,如在建筑物内的火场上打一道水墙,将未燃尽的可燃物质与着火区域隔开,可燃物质尽快撤离到安全区域,从而有利于尽快扑灭火灾。
50。答案:B.
根据燃烧的链式反应理论,自由基通过直径较小的容器管道时,容易与容器壁碰撞而被破坏,增加了断链的速度。当它超过链的增长率时,燃烧就停止了。由4 ~ 6层细孔铜网组成的阻火器正是利用其微小的孔径来阻止火焰在管道内蔓延。化学爆炸是瞬间燃烧。实验表明,随着管径的减小,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变窄,直至不爆炸。不爆炸的管径称为临界直径。限制管径是防爆技术措施之一。以上说明,容器和管道的直径越大,爆炸的危险就越大。
51。答案:B.
可燃粉尘在地面堆积或成为厚厚的一层,不会爆炸,只会着火。如果漂浮在空中,与空气体混合均匀,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遇到火源就会爆炸。尘埃的粒径越小,越容易飞起来,在空停留的时间越长。因此,爆炸的风险越大。
52。答案:C.
表面燃烧是可燃固体的一种燃烧方式,如焦炭。煤在炼焦过程中,可燃气体已经析出,所以焦炭燃烧时没有火焰,而是处于热的状态,称为表面燃烧。铝、镁等金属的燃烧也是表面燃烧。
53。答案:C.
可燃气体的危险等级是根据爆炸下限来划分的。爆炸下限小于10%为一类危险品,如氢气(4%)、乙炔(2.2%),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为二类危险品,如一氧化碳(12.5%)、氨(15%)。
54。答案:A.
实践表明,降低可燃混合的初始压力,使爆炸极限范围变窄,直至不发生爆炸。不爆炸的压力叫外压。根据链式反应理论,如果降低初始压力,自由基很容易扩散到壁面被破坏,从而加快链中断。另一方面,自由基与其他物质之间的距离会增加,从而减缓链式反应,降低链增长速度。当链中断率大于链增长率时,燃烧就会停止,所以不会发生爆炸。因此,减压生产是防爆技术措施之一。
55。答案:B.
可燃粉尘和空气体的混合物爆炸时,其浓度已经很高了。比如铝粉的爆炸下限是409/m3,肉眼看起来像“雾”或“尘云”,而爆炸上限更高,比如糖粉的爆炸上限是135009/m3,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只用爆炸下限来表示,如麻尘16.89/m3。面粉9.79/m3等。,这些都表明了它们的爆炸下限。
56。答:A.
实验表明,点火源的能量强度越高,可燃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比如甲烷和空气体混合物的爆炸试验结果是1OOV?A的电火花不会引起爆炸,200V?一个火花就能引起爆炸,爆炸极限5.9% ~ 13.6%,300V?一、爆炸极限扩大到5.58% ~ 14.8%。
57。答案:B.
58。答案:C.
60。答案:D.
根据爆炸瞬间燃烧速度的不同,爆炸的传播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几百米,而爆轰可以达到每秒几千米。]br/]61。答案:B.
燃烧定义为物质同时放出热和光的氧化反应。灯泡虽然同时发出热和光,但这是物理反应,所以不属于燃烧。]br/]62。答案:D.
根据GB 4968—1985《火灾分类》,火灾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其中可燃气体火灾属于丙类。
63 .答案:B.
闪点是可燃液体闪点的最低温度。比如汽车汽油的闪点是-39℃,煤油的闪点是28 ~ 35℃。在-39℃的结冰条件下,许多易燃液体无法点燃,但汽油仍能燃烧,说明汽油有低温起火的危险。因此,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就越大。
64。答案:B.
虽然煤的自燃点比较高(320℃),但在高气温(如夏季)、低风力等闷热条件下,煤块表面微孔会因浓缩而产生热量,使煤块温度略有升高,同时煤在空气体中的氧化反应,] 65。答案:B.
锅炉爆炸是典型的物理爆炸。锅炉中水和蒸汽的变化是物理变化,锅炉的爆炸和爆炸威力取决于蒸汽压力,其介质的性质在爆炸前后不发生化学变化。]br/]66。答:A.
高压气体系统泄漏引起的燃烧是燃烧过程中可燃气体与空气体混合的燃烧。但由于燃气系统压力高、燃烧强度大、着火快,有效的灭火措施是尽快关闭隔断门。这种燃烧称为射流燃烧,属于可燃气体的扩散燃烧方式。]br/]67。答案:D.
可燃混合物爆炸上限越高,当少量空气体进入容器管道时,容易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存在爆炸危险。] 68。答:A.
随着惰性介质含量的增加,可燃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变窄,其爆炸危险性变小。] 69。答案:B.
可燃气体有两种燃烧方式: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前者是稳定燃烧,后者是爆炸,也叫强燃烧。
70。答案:D.
物质爆炸时,燃烧速度达到1000 ~ 7000m/s,产生超音速冲击波,靠自身能量支撑。它可以迅速扩散,可以引起另一种物质爆炸,产生“殉爆”现象。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防火防爆单选题及答案注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