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谐”的角度谈安全管理(二)

从“和谐”的角度谈安全管理(二),第1张

从“和谐”的角度谈安全管理(二),第2张

一、文件的学习与贯彻
各种文件管着我们的思想,提高认识,提醒大家。现场的很多管理内容都需要用思想来控制。但是,如果你对文件的表述感到满意,能算是贯彻文件精神吗?各种文件的内容都不难理解,否则就不是好文件。本质只是一点点,目的是落实他们。但是,一个文档说的内容必须在另一个文档中解释。方方面面都有涉及,追求“大而全”需要全员认真学习,领会精神,留下学习记录。到底是学习第一份文件还是每次转发的要求?时间花在写记录上,文件执行的效果就会减弱,渐渐的,学习文件精神、执行文件要求的工作就流于形式了。上一个文件说“严查确保不留死角”,下一个又这么说。一个文件已经落实到位,但还是有死角。是不是实施的指导意义差?同时,执行的标准和水平如何?个人感觉这里的“形式主义”严重,有点“大跃进”的味道。
二。考察的程度和方法
考察是必要的,可以了解情况,监督作风;但是,过于频繁的检查也对正常的施工和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一个预算10个亿,十几个经理的项目,一个月要考察几次。车来车往,涉及现场太多精力,不算来回费用和工期延误。查,就是查资料,听汇报,看看安排好的场景。
能否根据管理职能的不同,统筹规划规定各级人员的检查次数?现在通讯这么方便,后方真的可以了解实际生产情况,不用去现场看《黄沙白土》了。
同时要认识到,现场的人最了解情况,在保持约束机制的前提下,充分信任现场的管理者,依靠他们开展工作是一个大方向;放权也能发挥主动性。
三。考核指标的设定
一直在讲“精细化管理”,现在是精细化,而不是精细化。考核的问题是指标太细。对于现场项目部(或千万工程)来说,需要十几张纸,几十个运动项目,运动项目中检查项目很多;如果真的要做这个考核,必须在总部和工地之间来回跑两三天。这不是管理安全的方式。现场事故的发生,不在于纸面上的东西,不在于固定的东西,而在于管理和操作上的一点疏忽。评估并不能直接有效地控制事故。
当然,考核作为辅助工具,可以反映管理水平,促进能力提升,有助于保证施工安全。那么,能不能把考核指标定得宽松一点?十项可能就够了,而且只是大件,检查人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现场;再精细也要靠人操作。为什么不给人发挥主动性的机会?这样的判断或许能更清晰地把握安全的“系统性”。
四。信息的标准化
法制社会的建设形成了用证据说话的局面。体现在管理上就是做信息或者留证据,但这绝不是“预防为主”的初衷。虽然“信息是在管理中形成的”,但后期往往会有大量的信息需要补充。这是因为要求越来越细了。你说一件事,我就说一件事。人们在拾柴的时候,会让信息越来越复杂,但是细节的标准却缺失了。
我们必须服从各级管理层,我们也愿意听取多方面的建议。但是安全部门不是信息部,有很多管理工作要做。我们要给社会的是强大的安全管理体系;都说“用信息说话”。有了信息你能说什么?现在人们还不这么说吗?怕就怕人家按照自己的看法随口说出来。请简化数据,否则我要做数据,不敢违背。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从“和谐”的角度谈安全管理(二)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