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应尊重城市身份

规划设计应尊重城市身份,第1张

规划设计应尊重城市身份,第2张

好几年了,都没想过去陌生的城市看看。我知道就算去了,那里的样子和我现在生活的城市也没有太大区别,甚至比在周边的村子吃一顿炖鸡还好吃。
记得有一次采访新加坡的“策划之父”刘泰戈。老先生感慨道:“你们中国也是这种城市风格。基本上你已经过了一个城市,就不用再去其他城市了。城市规划设计最重要的是尊重城市的身份。就像老人、孩子、家庭主妇都有自己的身份,孩子活泼可爱,但老人脸上的皱纹也很有个性。”

好的建筑会提升一个城市的价值,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尊重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承载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甚至哲学等精神性的东西,体现城市的鲜明特色,就像明清苏州园林建筑或者更早的安徽民居一样。

然而,抄袭和模仿似乎是目前中国建筑运动的主旋律。哪些楼盘比较有名,我们就“考察”一下,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比较时尚新颖,我们就照搬,完全无视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特点、生活习惯、城市文脉甚至地形地貌;如果没什么可复制的,买张机票飞出国门,挂上“创新”的羊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维模式去玩。有一次,绿城集团CEO英郭勇先生笑称,桂花城几乎被全国60个楼盘抄袭,让人大跌眼镜。想象一下这个移植有多“壮观”。

于是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徜徉在城市的长河中,所能看到的只有雄伟高耸的建筑、奢华的广场、宽阔的马路、大片的草坪;进了小区,是说不出的欧式、北美风格和建筑;隐藏在有着太多坚硬铺面的人造景观中,在某些地方,会出现几座假桥、假亭——就算你住在里面,除了从成千上万的方盒子中找到自己房子的入口,还有什么与你有关?

我们处在一个先于房地产行业空发展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建筑师的黄金时代。然而,市场上没有“根”的房子太多了,具有中国地方文化特色和现代气息的“中新”建筑少之又少。有人指出,五四时期的建筑师们究竟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断层边缘,还是面对西方建筑思潮和理论的汹涌冲击而无所适从?或者说,面对大量的设计机会,他们贪多求快,难以沉下躁动的心?

当然,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建筑师显然有失偏颇。事实上,建筑师的“话语权”很小,因为他处于乙方的地位。作为甲方的开发商,其扮演的不仅仅是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很多楼盘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概念规划到具体的景观、建筑单体、户型设计,其实都是“亲力亲为”。毕竟经济利益是它的命根子。虽然不是很专业,但是说话很重。

因此,甲乙双方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虽然建筑设计方案不可避免的会被修改,但也有很多好的方案在第一轮评审中有很多亮点。但是修改之后就像过了一次铁筛子,把所有的棱角都磨圆了,甚至扭曲了。其实会延伸到城市公共建设和城市规划设计的范围,也是如此。

还记得两年前的风景园林研究生院成立大会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原建设部总规划师陈伟邦先生做规划设计报告时,振聋发聩的一句话:“怕就怕无知,大胆赋能”。

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机制的问题。建筑有其艺术性、技术性和很强的社会性。为了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价值的提升,建立一个有效的城市建设的领导者、开发商和建筑师的协调机制可能更加迫切和困难。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规划设计应尊重城市身份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