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第1张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第2张

“绿色空间”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树木普遍稀少,建筑和人口日益密集,工业和交通迅速扩张,引发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很多城市也因为周边的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水源枯竭、风沙灾害等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绿地具有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绿地的建设可以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因此,城市绿地的建设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活。《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中国城市空空气质量仍处于较重污染水平,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此外,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二氧化氮浓度严重超标。在中国的668个城市中,大约有300个缺水。环境监测显示,中国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环境污染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使得广大公众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总的来说,中国的城市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心。在必要的生态环境改善中,应逐步提高人民素质和城市素质,这将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因此,通过绿地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城市的“内涵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中“绿地”的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节器。绿地中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化学能,吸收二氧化碳CO2的同时释放氧气O2,具有改善城市空空气质量、调节小气候、美化城市景观等多种生态功能。
净化空气体。在城市环境中燃烧煤和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人类呼吸产生的要多得多。而植物吸收CO2和水,利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从而调节CO2和氧气的平衡,从而避免或减少CO2对人的健康造成的危害,这是任何先进的科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呼出0.9kg二氧化碳,吸入0.75kg氧气,而每公顷绿地每天吸收约900kg二氧化碳,产生700kg氧气,可满足近千人的氧气需求。即每个城市居民需要10 m2的森林或绿地才能满足生存需要。如果加上城市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人均需要30 ~ 40 m2的绿地。
吸收有害气体。许多植物有吸收有毒气体的能力。城市火电厂(我国74%的发电量是燃煤供热锅炉)不仅排放大量的CO2,还会释放SO2、NOx等有害气体。此外,城市中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废气和烟气经过绿地时,60%的SO2被绿色植物的叶片截留,一般植物叶片中的硫含量可超过正常含量5 ~ 10倍。植物还能吸收氟化氢和致癌物(苯并吡喃)等有害气体,具有吸收和抵抗光化学烟雾的能力。
滞尘和降尘。绿色植物枝叶对烟尘有明显的阻隔、吸附和过滤作用,特别是叶片粗糙或有分泌物的枝叶,容易吸附空空气中的灰尘,被雨水冲刷后能恢复吸附和滞留能力。乔木灌木茂盛,总叶面积大而粗糙,滞尘能力强。草还能吸附固定灰尘。用植被覆盖大地也大大减少了粉尘污染,是天然的吸尘器。
杀菌作用。城市绿地中植物释放的分泌物也有杀菌作用。比如景天科植物的汁液可以消灭流感等病毒,效果比成药好;松树林散发的臭氧可以抑制和杀死肺结核;樟脑和桉树的分泌物能杀死蚊子,赶走苍蝇;hm 2的圆柏林一昼夜可分泌约30 ~ 60公斤植物杀菌素。闹市区每立方米空空气中有几十万个细菌,而郊区公园只有几千个,可见城市绿化的重要性。
净化水体。城市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多通过管道排放,容易集中处理净化。而大气中的有害颗粒物在降水和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地面,被雨水冲刷形成径流。其成分和水流方向难以控制,很多流入土壤,继续污染地下水,造成潜在危害。绿地可以保留大量的有害重金属,植物的根系也可以吸收表面污垢和水中的溶解物质,从而降低水中的细菌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净化土壤。植物的根可以吸收很多有害物质,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有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中需氧菌比无根系分布的土壤多几百倍到几千倍。这些细菌能使土壤中的有机质迅速无机化,不仅净化了土壤,还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净化城市土壤的重要植被。裸露土地种植草坪,不仅可以改善地表的环境卫生,还可以改善地下土壤的卫生条件。
调节和改善城市气候。城市中的建筑、路面、广场会增加太阳辐射量,产生大量辐射热,白天积累,晚上散发,造成城市的高温,形成热岛效应。绿色植物叶片蒸腾作用能有效提高和降低温度,是理想的城市空调制器。合理的城市绿化布局也能有效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城市中的带状绿地,如道路、滨水绿地等,往往是城市的绿色风道,可以将城市郊区洁净、低温的气流导入城市中心。城市郊区的防风林带可以降低风速,减少沙尘危害,改善气候。
降低噪音。噪声已被列为城市环境的第三大公害,直接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绿色植物的茎叶表面粗糙,有大量的微孔和密集的绒毛,就像凹凸不平的吸声体,可以减弱声波的传播或使声波发生偏转和折射,从而降低声能。比如行道树中的乔木、灌木、草本,立体均匀种植,形成挡风墙,可以起到很好的降噪作用。据测定,40米宽的林带可降低噪声10 ~ 15分贝,30米宽的林带可降低噪声6 ~ 8分贝,绿篱和灌木丛可降低噪声5 ~ 7分贝,道路绿化也可降低城市交通产生的噪声。
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栖息地,以及接近自然栖息地的人工建造的园林绿地,可以为植物、动物、鸟类和微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为增加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创造有利条件。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标志着园林绿地系统在城市生态中的又一重要贡献,也是对城市建设过程中被破坏的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恢复和拯救。这种修复和抢救对进一步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
21世纪的城市绿化工作,应特别强调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建立结构优化、高效、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如何科学地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应根据各城市的基本条件和特点,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来构建城市绿地系统。
打造环城生态圈(或生态圈)。利用城市周边原有的林带、经济林、森林公园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扩大规模,实现树木的连续、联片、联网,使自然树木和人工林共同形成以林为主的保护体系。同时,要维护城市周边的水库、河流、湖泊、沿海等自然水体,建设城市周边的湿地系统。此外,要加快滨水绿地和防护林建设,发展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海滩绿地。在城市郊区,还可以通过划定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等方式,更好地保护城市生态,形成山地廊道林坡。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本着保护和恢复原生态的原则,对原有的植被、水体、花卉等。应利用城市的自然地貌特征,并根据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尽可能协调绿地、水体和建筑之间的生态关系,使人和建筑都被森林和绿树所包围。在建设上,城市绿地系统采用点、线、面、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大面积的公园、植物园、绿化广场等。被用作特殊绿地的“面”,以及小公园、街心花园、各类群体绿地、居住区绿地、庭院绿化等。都设置在城市的各个路段和角落,用“绿色”插在接缝处,以便在大小道路、街道两侧或中间建设绿化带,形成一条交通绿化带“线”。还可以利用市区的自然地貌、部分建筑、古城墙的高差进行“立体绿化”。这样,用线把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绿地系统。绿地系统的结构既要符合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的城市生态秩序,又要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充满活力的时代气息,才能凸显城市景观效果。具体建设指标为城市绿地率35%以上,人均绿地30m2以上,强调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的合理开发。根据城市气候和土壤的特点,在建设城市绿地时,要选择合适的场所和树种,并考虑其观赏价值、功能价值和经济价值。按照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当地植物物种,积极引种驯化优良品种,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增加绿地面积,完善绿地系统功能,使城市处于良好的多样性植物群落中。
综上所述,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展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的社会发展观,其内涵是一种对人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战略;关注自然环境的现实,也是关注人类自身。因此,我们在处理人类生存环境时应摆脱一元论的思维模式,而应注重多维思维,构建有利于制度建设的“立体绿化”。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