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不同学科研究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成果迅速涌现。作为经济社会双重转型下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和流动,正在并将继续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与发展研究的动态领域之一。
近20年来,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上仍不成熟。经过前期数量的快速发展,是时候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本身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了。本文将对1978-1998年中国(大陆)中文学术期刊发表的有关当代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主题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数据来源主要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人口学专题②,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此外,还补充了一些未包括在人口学专题中的论文。因为迁移研究,尤其是城市化研究,分散在很多学科中,搜索方法不全。
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口科学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宏观背景和政策需要等因素,早期的人口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再生产上,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很少。只有一些关于外来人口迁移和政策的信息散落在各种期刊上。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特别是劳动力迁移和非农产业配置被纳入国家计划,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几乎空白。改革开放后,随着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表现和转移开始成为研究热点,并逐渐扩展到相关问题和学科,形成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格局。城市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加强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流动人口问题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东部和中部的一些特大城市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调查。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调查了我国人口迁移情况,为迁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策研究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对80年代末开始对社会产生强烈影响的“民工潮”进行了持续深入的调查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具有强烈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特征。
邱1981年发表的《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是可以查到的第一篇对当代中国人口迁移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从1981年到1983年,只检索到五篇关于移徙和流动性的研究论文。从1984年开始,迁移与流动的研究开始迅速发展:1984年检索到11篇论文,1985年检索到22篇,1988年41篇是迁移与流动研究的高潮。1995年形成新高潮,65篇。大致有三个阶段:1981-1987年为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关于迁移和流动的信息极其匮乏,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很薄弱。所以论文主要是一般的分析或者小范围的考察,但是这个阶段为后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专著方面,田放等主编的《中国人口迁移》(1986)系统总结了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主要迁移活动,包括边境地区开发性迁移、水库移民和人口自流向迁移。胡焕庸等(1984)的《中国人口地理》和孙敬之(1987)的《中国人口》系列都有专门章节论述人口迁移,为后续的人口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数据基础。李德斌(1987)《黑龙江移民概述》对解放后至80年代初自发或有组织迁入黑龙江的移民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也是很有价值的。从1988年到1995年,人口迁移研究处于大发展阶段,研究成果迅速涌现,初步确定了人口迁移与流动研究的框架地位。这一阶段的大发展要求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另一方面,数据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如中国人口系列、户籍迁移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主持的“74城市迁移调查”、部分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等,都为迁移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庄雅儿,1995)。根据相关资料的研究,如白等(1991),对大城市流动人口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杨云燕(1994)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对人口迁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彭迅等(1992)从理论上探讨了人口迁移的学科体系。自1996年以来,人口迁移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的拓展明显缓慢。但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外研究方法的引进、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研究内容来看,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迁移的综合性研究论文,约占总数的37%,内容包括国家或区域人口迁移的情况、过程、流向和结构特征,迁移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等。第二部分是流动人口、暂住人口、“民工潮”等课题的研究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路和建议,包括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第三部分是专题研究,包括环境移民、开发移民、水库移民、婚姻移民、跨国移民和流动,约占16%。
位律师回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