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
1.全球化
1.1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的概念来自经济学。它首先是指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高速流动,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生产和贸易的全面协调的全球分工。到1980年代,全球化已经演变成一个概括未来时代特征的全面概念。它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的进程。,突破分离的多中心状态,走向世界范围的同步和融合。由于经济实力分布不均,全球化往往是一个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西化”的过程,而西化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消除差异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创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会被消耗和磨蚀”(1)。这引起了人们对全球化的反思,并促进了多样化的全球化概念的出现。这种全球化肯定特殊性、区域性和差异性的价值,强调动态的、双向的交流,而不是静态的、单向的统一,认为跨文化的区域交流是推动全球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但外来文化只有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才能被接受,而当地文化也只有通过广泛的对外交流和吸收才能保持青春和活力。
1.2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实现了世界资源的配置、生产和销售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使科技成果和文化遗产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日益完善的全球化正在融合地域性、民族性和国际性,使地方和民族文化不断为全球文明做出贡献,而全球文明又反过来促进民族和地方文化的更新和发展。随着生产、金融、技术等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是,全球意识正在成为全人类和全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这种全球意识既促进了团结,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又鼓励了差异,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多元繁荣。多元文化的共存、紧密联系、综合甚至融合是全球化的主题,也是新世纪的大趋势。
1.3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正在导致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的深刻变化。首先,高速迅捷的信息网络正在构建人类活动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科技的幻觉和奇幻瑰丽的景观,实现了人类远距离但高度敏感的接触;第二,全球化促进了国际人士的出现,他们的活动超越了国家、区域和种族的界限。他们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人生阅历,另一方面也在承受着人生的各种危机。第三,社会变革此起彼伏,人类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而深刻。因为观念、思想、政治、制度的碰撞,激发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即使人类接受一些共同的价值观,遵循一些有益的社会规范,多元的地方文化也会得到保护和发展。世界的文化既统一又多样,既有国际性又有地方性;第四,自然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也在弹性恢复。一方面,借助高科技手段,大自然的承载能力得到了更多的发掘,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类活动。另一方面,人类也在约束自己行为的范围和强度。在全球化下,统一协调的活动和共同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达到一种良性协调的状态。
2.景观发展
2.1景观的概念
景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视觉和美学意义(景观、风景、景色的同义词),也包括地学意义(地形、地物的同义词)。用于描述地质、地理、地貌属性、生态意义(指其作为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的载体的用途)、文化意义,指其作为人类文化和精神的载体的用途(2)。
所讨论的景观主要是从人类对环境的认知角度,针对人类活动阶段的自然和人工环境,研究其外在的审美形式和内涵。
2.2自然和景观
2.2.1新的自然观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自然一直是无声的背景,是不可逾越的对话者。它在成为文明发展对象的同时,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资源和能源,时间和空。早期人类的发展依赖于自然。工业时代生产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膨胀了人类的中心感和权威感。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自然被随意开采和消耗,导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发的依赖变成了对立。
全球化使人类社会以统一和协调的步伐行动。它在利用科技文明极大丰富物质世界的同时,以冷静的态度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摒弃以消费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使自然合理适度地发展,以健康的方式融入人类环境,逐渐形成了全球化时代的新自然观。具体包括:(1)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人类的发明创造大多是受到自然的启发,然后转化为自然的产物。人类大多数错误的、破坏性的行为都是忽视自然的结果;(2)自然界存在着高度的智慧,它一直在应用可持续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原则,表现出自我调节能力,体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和活动性的生动规律;(3)在日益人工化的社会中,自然作为唤醒人类意识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从自我禁锢、环境压力和忽视的情感世界中解放出来;(4)自然是人类活动的永恒背景,保护自然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使人类在自然环境的支持下可持续发展;(5)自然与人为可以协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健康的环境,可以满足人的物质、情感、生理和精神需求。
健康的景观
源于新的全球自然观的景观注重生态化和资源利用,强调自然本身的健康状态和存在质量。是区域自然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其特点是:体现区域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运行机制,考虑自然环境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实现现代技术与区域环境和资源的结合;(2)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利用地域自然材料,尽量避免破坏地形结构和地表肌理;(3)通过保证一定的生态复杂性,实现自我维护和低水平管理;(4)有效利用天然可再生能源,作为自然能量循环的一个节点,与自然变化相协调;(5)挖掘环境潜力,体现大自然对人类活动更大的包容性和承载能力;(6)借助自然模型,与气候、土壤、遗传、生态等自然过程的规律相协调,具有新的、局部的、实用的形态,犹如自然生命体。
2.3人文与景观
新人类观
人类是既构成社会关系,又强烈展示个体生命的地球生物。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作为社会的一员,不仅获得了聚集的力量和智慧,也逐渐成为社会机器运转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工业社会以后,权力斗争和工作压力对人性产生了极大的压制,人际关系日益疏离,人生经历趋于碎片化。
全球化带来了人性的大解放。随着技术的发展,思想的交流,价值观的共享,社会已经从利益的运作提升到了关怀和呼应人类生命的层面,人类有了更自由的存在空。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转向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伦理观。人类不再把物欲的膨胀作为精神满足的主要手段,而是提倡消费的节制、生态意识和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全球化创造了新的人类特征:(1)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丰富提供不仅拓宽了人类的视野,而且增强了人类批判性地接受各种信息并迅速做出决策的能力;(2)人工智能对人脑功能的补充和完善,使人类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3)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存在”状态,工作、娱乐、交流方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一方面,高科技导致情绪高涨,人类之间的交流更加丰富多样;另一方面,网络交往减少了人们面对面的机会,人类自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有被扭曲的危险;(4)信息网络化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去中心化,日益流行的SOHO(3)工作方式会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导致人类价值的回归;(5)随着工作时间的急剧减少和寿命的延长,人类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艺术和创造性的工作;(6)人类作为整体更加统一,作为个体更加丰富。他们正在成为健康的“世界人民”。他们的活动跨越地域,思想跨越界限,生活意义得到充分拓展。
2.3.2人文景观
与全球化时代新人类相呼应的景观,必然趋向自由和人性化,体现个性和创造性。在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将与自然、历史、文化进行多重高灵敏度的接触,有限的物理环境将转化为无限的生命。具体表现为:(1)它不仅在功能上解决问题,而且在伦理上彰显人性的意义。外在形式对应人的心灵,处处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关心和尊重;(2)体现人的创造性和情感表达,表现健康、高效、信息丰富;(3)具有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多功能潜力;(4)人与自然平等的主题和协调发展的途径;(5)呼应人类的审美生存观和艺术生命体验,作为人类高品质生存状态的显性表现。
2.4文化和景观
新文化观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括,是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根本区别。在人类社会的大部分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地理、经济模式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世界各地的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地理空的扩张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打破了空意义上的传统地域概念。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提倡社会化、标准化和简单化,使得许多独特的地域文化日益受到侵蚀。在全球化初期,片面强调生产、金融和技术的同步和融合,也导致了区域文化多样性和特色的下降,从而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概念。它倡导全球一体化和交流,同时保留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将其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和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新文化的概念可以概括为:(1)全球化时代的相互依存关系和技术的发展,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和有益的;(2)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和竞争,既有差异又相互渗透,既有竞争又有和谐,这样社会才会充满活力;(3)在全球化进程中,应注重寻求地域传统的当代延续,既包含时代精神,又保持和传承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4)用进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地域文化传统,反对消极的、静态的保留,把地域传统中有活力的部分与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5)培育当代场所文化,创造基于“世界文化”的地域文化;(6)文化要更加包容融合,现代与传统、人与社会、自然与科技要多元统一。
2.4.2常见和多样的景观
在强调文化多样性和融合性的全球化环境中,景观必然向多样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既表达了世界的共同主题,又表现了地域文化的特点,既具有时代特征,又继承了历史传统。其具体发展方向包括:(1)包含更多的全球文化特色,能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欣赏。关注能引起所有人共鸣的文化发展,展现人类存在的普遍意义和与时俱进的人生真谛;(2)更多体现科技文化和生态文化,揭示高科技与人文情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重新认识的关系;(3)以与新时代相结合的方式反映传统的复兴和地域文化的当代延续;(4)结合地域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呈现出独特的面貌,从而确立地域和民族的文化认同。
2.5技术和景观
新技术概念
技术是生产物质存在的手段,也是思想变革的重要基础。传统技术源于经验的积累。工业时代的技术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相结合,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发展,但也逐渐演变成一种超出社会实际需要和地域条件允许的超级结构,带来巨大的破坏。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积极接受和倡导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认真反思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他们认为应该因地制宜地确立技术的作用和地位,维护技术与艺术、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平衡。尤其是当日新月异的技术在人们眼前展现出无限可能的时候,更应该以地域社会的需求为立足点,谨慎而冷静地进行选择。与区域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适宜技术(aproperty technology)可以是现代高技术,也可以是传统低技术。这种新的技术趋势和理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技术流通和共享,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现代化,但高技术的普及并不意味着放弃与当地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技术;(2)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巨大变化,甚至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但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由人类来掌控;(3)要摆脱对技术的崇拜和恐惧,利用各地区人类的智慧去认识和驾驭技术,把技术的发展纳入被人们需要和使用的轨道,在技术与地区自然生态、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中,创造人类的理想家园;(4)技术创造的无限可能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文化模式,深刻认识自己;(5)技术正在改变过去冰冷、单调、僵硬的面貌,它趋向于包含情感,参与现实世界人类认知的建构;(6)生态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更加了解自然生态系统,利用和保护的手段更加有效,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进一步和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7)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类的活动突破了地域界限,使审美方式从物质审美向信息审美转变。
创新景观
它是科技景观物质构成和精神构成实现的基础,是景观发展的动力。很多景观本身就是技术存在的表现。与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发展相呼应的景观,其特点是创新,这不仅体现在材料的更新、结构的先进和设施的完备,而且有着全新的理论和概念基础,充分展示了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和精神。其发展趋势包括:(1)生态与自然过程的规律相协调,其能量和物质可以像生命模式一样充分回收和再生;(2)数字化利用信息技术和环境技术设备对环境物理条件进行参数化和数字化精确控制,估算能源和生态效益;(3)智能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其功能可对环境做出响应,根据气象、温度、湿度、风力等自然因素的变化进行自动调节,营造高效、舒适、节能、安全的环境;(4)仿生不仅是形式上的仿生,也是技术上的仿生。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模拟生物高度完善的性能和自组织进化过程,可以获得高效低耗、自我意识的菌种保障系统及其内在机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5)虚拟化利用虚拟现实(4)技术使人在计算机生成的环境中获得进入角色的体验,超越传统空体验,构建真实与虚幻交织、永恒变化、无限开放、与人互动的环境效果;(6)信息化成为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符号存储场所和净化器。通过展示技术的运行方式,揭示技术的内在逻辑,可以将信息融入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审美需求;(7)低成本。借助计算机技术,非批量生产、非标产品简单廉价,可以选择更加丰富多样的材料。
2.6景观形式和内涵的总体趋势
全球化不一样,但它的意义在于融合。通过科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文化,让人们共享科技的伟大成果,拥有积极的价值观,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这种融合是动态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社会、人类、技术、自然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微小的技术进步都可能导致方方面面的大调整。但有些东西和价值是永恒的,比如对人类和自然生命的尊重,人类情感的沟通,生活品质的提升,自我认知的深刻,创造力的展现,文化的持久等等。,这些正是现在和未来的景观形式和内涵想要表达和遵循的。
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相比,景观越来越成为一种综合的呈现方式,包括感知的自然状态、人类体验的环境、技术的展示形式、文化的载体等等。随着自然、人文、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景观正朝着生态化、人性化、多元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对环境的关注促进了高效、节能、无污染的景观发展;对人类的关怀导致景观发展具有情感和精神内涵、舒适性、可达性和灵活性;对文化的强调促进了国际、国家和地区多样性的景观发展;技术的吸收促进了开放、移动、智能、信息化和仿生景观的发展。当然,全球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阶段性障碍,带来了景观发展的新问题。特别是技术的扩张容易失控,超出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地域条件的允许,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使景观与人类的现实生活相异化,或者说人类在真假难辨的虚幻景观中混淆经验,迷失自我。因此,景观的发展在开放的同时应具有批判性的内涵,并充分表现为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社会行为的共同价值、多元文化的保护和创造。
位律师回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