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8小时秘籍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部分:章节关系分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线索。学习资本主义经济的首要理论基础是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品经济及其规律的一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货币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因此,首先要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阶段。路径之一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从而表述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其次,通过考察资本的运行,通过对流通、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从企业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资本的一般运行原理,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但资本主义本身仍在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内和国际资本运作中具有一系列新特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问题,是研究生产关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是根本不同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实行完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个人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具备几个必要环节:其中,企业是微观基础,市场体制是运行基础,宏观调控是必要的调控体系,同时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几个根本原则必须把握:一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第二,必须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三,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学习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相结合,特别重视当前“三个代表”思想和党的十六大文件的学习。第二部分:理解背诵要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包括对经济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体系中最基本的问题。3.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性质;经济与经济系统的关系:区别与联系。4.商品的两个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5.价值形态的发展: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态,总的或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的价值形态和货币形态。货币的本质和功能。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货币供应量过大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会继续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是通货膨胀;反之,就是通货紧缩。衡量标准:总消费价格指数。7.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8.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买卖顺序、媒介、起点和终点、流通目的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9.剩余价值的源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1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及其意义。1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属于不变资本范畴;价值的源泉只能是劳动;生产资料劳动力参与生产成果分配,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12.资本主义工资及其本质。本质: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13.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14.资本的有机构成与资本的积累和集中。15.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差异。从定性的角度看,生产价格只与资本有关,而与活劳动无关。就数量而言,生产价格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基础的。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16.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实质:农业资本家为出租土地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17.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来源和形式。条件:土地质量、肥力不同;原因:资本主义对土地的垄断经营;来源:耕种优良和中等土地的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两种形式: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来源。原因;私有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或农产品价格垄断;来源: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18.垄断与竞争的关系。19.垄断利润的来源:一是垄断企业员工创造的剩余价值;二是存在于垄断企业之外,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企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20.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用的三种职能形式。21.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必须在空中并存;②产业资本的三种功能形态是同步发生的。22.固定资本的营运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共性:两者都是资本,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都属于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差异:一是价值周转方式不同;第二,物理形态不同。23.流动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划分的依据不同;划分的对象不同;划分内容不同。24.资金周转率对生产的影响:资金周转率影响年商品量;资金周转率与一年的商品总量正相关。25.资本周转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增加年剩余价值;提高年剩余价值率;预先保存资本的数量;加快固定资本更新。26.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再生产和流通的基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27.分析社会总资本运作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社会生产部门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生产资料的范畴,第二部分是生产和消费资料的范畴。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三部分:c+v+m。28.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控和干预。①调整和干预的主要内容: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调节市场的经济活动;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协调资产阶级各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调整宏观经济运行,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②方式方法:财政政策、货币借贷政策、计划调整、社会福利政策、立法和行政措施。29.国家调控和干预经济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计划调控、社会福利政策、立法和行政措施。30.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分配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要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目标。3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剩余产品:由劳动者共享,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32.充分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个人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原则。35.在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必然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分配制度。36.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37.坚持效率优先,兼顾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中提倡奉献与按劳分配、按政策分配的关系,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差距的关系,注重初次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38.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是确定改革目标模式的核心。把计划和市场这两种手段结合起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39.目前,我国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农民和居民,其中企业是主体。40.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41.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42.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基础的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所谓市场化价格,是指大部分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形成。在这个前提下,一些特殊商品和特殊地区的价格并不完全由市场形成。43.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①目标: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纠正市场调节可能出现的偏差,解决市场失灵和失效问题。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4.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45.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46.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①物质条件:新科技革命和生产高度社会化;②现实基础: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47.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和竞争。
位律师回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