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工艺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活性污泥工艺是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在全球近6万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有3万多座采用活性污泥工艺,而其余多为规模很小的稳定塘系统。
活性污泥工艺本世纪初出现于英国,之后迅速在欧美得到应用。早在20年代初,我国上海就建成了采用活性污泥工艺的污水处理厂。30年代初,日本也开始采用活性污泥工艺处理污水。60年代以前,各地采用的活性污泥工艺与最初形式基本一致,称为传统活性污泥工艺。60年代以来,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迫切需要建设大批污水处理厂,使活性污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本文从工艺改进和污泥膨胀两个方面,回顾了活性污泥工艺的技术发展,讨论了该工艺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活性污泥工艺的改进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采用中等污泥负荷,曝气池为连续推流式。目前仍有大批采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处理厂在运行。若只要求去除有机污染物时,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对传统活性污泥工艺进行的各种改进,产生了很多种不同的活性污泥工艺。一些工艺较传统工艺处理功能增强,一些工艺运行更加稳定,而另外一些工艺的费用大大降低或运行更加方便。这些工艺上的改进,充分满足了各种不同的处理要求。这些改进可以分为池形的改进、运行方式的改进、曝气方式的改进、生物学方面的改进以及投加填料等几个方面。
1.1 池形的改进
传统工艺采用推流式曝气池,后来出现了完全混合式曝气池。推流流态和完全混合流态各有其优缺点。与推流相比,完全混合式流态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但易发生短流。另外,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易产生丝状菌污泥膨胀。氧化沟为环流流态,介于完全混合与推流之间,兼具二者的优点。氧化沟工艺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行管理简便,出水稳定。
1.2 运行方式的改变
传统工艺系连续流运行方式,且从曝气池前端进水。运行方式的早期改进是多点进水工艺。多点进水最初的目的是平衡沿池的污泥负荷及需氧量,但后来被渐减曝气工艺所取代。当采用串级反硝化工艺时,多点进水被用来补充各缺氧段的碳源。多点进水运行方式的另一个新用途是缓冲水力冲击负荷。当雨季进入活性污泥系统的流量增大时,改为多点进水运行可有效防止污泥流失。
SBR是间歇运行的活性污泥工艺,曝气和沉淀在同一池内完成,省去了二沉池和回流系统,使运行简单化。最初的SBR系间歇进水间歇出水运行。后来,在反应器内加入前置区,实现了连续进水间歇出水运行。这一改进的目的是为脱氮除磷过程补充碳源,另外兼有抑制丝状菌增长的作用。对应的工艺有CASS和ICEAS.CASS为周期循环活性污泥系统,是Trausenviro公司的专利工艺。ICEAS为间歇循环延时曝气系统,是ABJ公司的专利工艺。这两种工艺的本质特征都是连续进水间歇出水,属同一种工艺。另外还有多种SBR工艺,如Aqua SBR、Om Niflo SBR、BPAS、Fluidyne等。所有这些工艺都是在曝气设备和滗水器上作了改进,运行方式上与最初SBR一致。T型氧化沟是另外一种间歇运行方式,两个边沟周期性地处于曝气和沉淀状态,因此也省去了二沉池和回流系统。合理调整运行周期和程序,T型氧化沟也可以进行硝化和反硝化。
T型氧化沟的缺点是转刷利用率太低,脱氮效率也不高。为此,Kruger公司又开发了De型氧化沟。该种氧化沟属半间歇式运行,设有二沉池及回流系统。两个沟为一组,交替处于硝化反硝化状态。只脱氮的De氧化沟称之为Biodenitro工艺;在氧化沟外设厌氧池,实现除磷时,称之为Biodenpho工艺。由于增设了二沉池及回流系统,DE沟的转刷利用率明显提高。
间歇运行一个最新的改进是Seghers公司的Unitank工艺。该工艺的运行方式类似于T型氧化沟,但运行程序似乎更趋优化。
1.3 曝气方式的改变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既采用鼓风曝气又采用机械表曝。鼓风曝气又有穿孔管曝气和微孔曝气两种形式。穿孔管鼓风曝气由于氧转移效率及动力效率太低,实际上已很少采用。
曝气方式的改进主要是为了提高充氧性能,并方便运行维护。射流曝气是曝气方式一种较早的改进。其充氧性能高于穿孔管曝气,且维护方便。目前,仍有新型的射流曝气装置出现。陶瓷微孔曝气器早在80年代就已采用,但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80年代中期,大批污水处理厂改造成了陶瓷微孔曝气器,但至90年代很快又被橡胶膜片曝气器所取代。膜片曝气器的显著特点是不堵塞不积垢,但由于材质原因,其寿命和理化稳定性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纯氧曝气也是一种较早的曝气方式的改进,它的显著特点是充氧性能大大提高。其原因是由于氧分压提高,使氧在污水中的饱和溶解度增大,进而增大了氧传质扩散的推动力。深层曝气的充氧性能也大大提高,但原因是由于压力的提高,导致扩散传质推动力的增大。目前出现的气提反应器使深层曝气工艺趋于优化。
1.4 生物学方面的改进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采用中等污泥负荷。较早的改进方式是高负荷工艺和低负荷工艺。高负荷工艺又称高速曝气工艺,主要是利用活性污泥强大的吸附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去除大部分有机物。吸附再生工艺和A B工艺的A段严格上也属于高速曝气工艺。低负荷工艺又称延时曝气工艺,除能去除有机物以外,还能实现污泥好氧稳定。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改进是各种脱氮除磷工艺的出现。早期的脱氮工艺采用二阶段或三阶段活性污泥工艺,有机物分解、硝化和反硝化分别在不同的活性污泥系统中完成,且反硝化过程需外加碳源。70年代初,Wuhrmann工艺将有机物分解、硝化和反硝化合并到一套活性污泥系统中,形成了早期的OA脱氮工艺。Ludzack Ettinger工艺将反硝化段移至硝化段首端,将OA工艺改进为AO工艺。之后,Baranard提出了MLE工艺,在Ludzack Ettinger工艺中加入了混合液内循环,形成了现在普遍采用的AO脱氮工艺。
生物除磷工艺的发展基本与生物脱氮同步。早在50年代,就已发现活性污泥“过度吸磷”(Luxuryup Tank)现象,但60年代中期,才开始理论上的研究,到70年代,才形成了现在的AO除磷工艺,又称为Phoredox工艺。AO生物除磷工艺有两类:主流除磷和侧流除磷。主流(Main Stream)除磷工艺将放磷的厌氧段设在主工艺流程上,而侧流(SIDESTREAM)工艺的厌氧段则不在工艺主路上,称为Strip池。侧流工艺也称为Phostrip工艺,改进的目的是增加一个放磷口,提高除磷率。
A2O工艺将生物脱氮生物除磷综合到了同一活性污泥系统中,是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的最初结合点。A2O工艺是美国Air Products公司的专利,但在生物脱氮除磷领域很快被其他很多专利工艺所取代。对A2O工艺的改进基于生物脱氮除磷的大量基础研究。改进的目的集中在消除脱氮与除磷的相互干扰,提高脱氮除磷效率、降低运行费用等方面。
UCT工艺和MUCT工艺的主要特征是消除了回流污泥中的硝酸氮或DO对聚磷菌放磷过程的影响。MUCT设置两个独立的缺氧区,使这种影响降至最低,并可增大内回流比,提高脱氮率。能起同样作用的还有VIP工艺。Eimco公司的Bardenpho工艺在AO和A2O基础上又增加一个缺氧区和好氧区,起到了精脱氮的作用。Bardenpho工艺包括四区工艺和五区工艺两种,四区工艺用于脱氮,五区工艺用于脱氮除磷。另一类A2O的改进工艺是利用污泥发酵产生的易降解有机物(VFA),补充到A2O工艺中的厌氧段或缺氧段,以提高脱氮除磷效率。主要有NTH、Hypro Concept、Owasa、UBC和EASC等工艺类型。
Owasa是美国工艺,特点是初沉污泥经发酵之后,进行重力浓缩,上清液进入曝气池的厌氧或缺氧段。NTH是挪威工艺,特点是将初污泥首先进行浓缩,将浓缩后的污泥进行热水解(100~180℃),之后再进行离心分离,将分离液回流至曝气池的缺氧段。挪威污水的BOD5/TN极低,脱氮所需VFA严重不足,而热水解可提供较大的VFA量,能满足脱氮需要。
Hypro Concept是一种丹麦工艺流程。当采用前置化学除磷时,初沉池出水中的BOD5会大大降低,必定满足不了后续脱氮的需要,因而必须将初沉污泥进行发酵,并离心浓缩,将富含VFA的离心液回至反硝化区。
0条评论